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第一次修訂)
預案編號:YJYA/DZZK--201905
編制單位: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發 布 人:李延華
批準日期:2019年05月
執行日期:2019年05月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編制日期:2019年05月
批準頁
公司遵循“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預防和救援相結合的原則,以預防突發事件為基礎,以對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快速有效為重點,以全力保護環境、保證人身和財產安全為核心,以建立突發環境事件的長效管理和應急處理機制為根本,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能力,將事件造成的損失和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
結合企業實際情況,依據國家和山東省關于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寫相關規定,編制完成了《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本預案適用于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環境污染事故時的應急處置,為第一次修編。預案中明確了本企業的環境應急職能,規定了本企業環境應急組織機構和應急預案體系及應急響應等重要內容。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完成后,經本企業應急領導小組進行內部審議,并經行業專家組評審通過,最后報德州市生態環境局直屬分局備案,現予以批準發布,從發布之日起施行。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主要負責人(簽字):
批準日期:2019年05月14日
發布令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及其他國家法律、法規及有關文件的要求,有效防范應對突發環境事件,保護人員生命安全,減少單位財產損失及環境損害,本單位特組織相關部門和機構編制了《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該預案是本單位實施應急救援的規范性文件,用于指導本單位針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救援行動,以及有效開展應急處置行動,阻止和控制污染物向周邊環境的無序排放,最大程度避免對公共環境(大氣、水體)造成污染沖擊。
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于2019年05月14日批準發布,2019年05月14日正式實施。本單位內所有部門均應嚴格遵守執行。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主要負責人(簽字):
發布日期:2019年05月14日
目 錄
1 總則
1.1 編制目的
(1)通過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提高企業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環境事件風險以及危害,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環境安全和社會穩定。
(2)能夠使企業充分意識到采取應急措施的意義和重要性,提高企業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反應、應急能力,隨時做好應急準備,指導和規范突發性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
(3)能夠促進企業規范化管理,提高企業應急能力,采取有效事故救護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和財產損失,將事故危害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4)加強企業與政府應對工作的銜接,收集整合企業信息,以便政府環境應急預案的修編,以及在企業指揮權發生移交時,企業能夠迅速、有序、高效的協助現場環境應急處理、處置。
1.2 編制依據
1.2.1 法律法規、指導性文件
-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5年1月1日施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87號,2017年6月27日修訂);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31號,2018年10月26日修訂);
-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69號,2007年11月1日施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3號,2014年12月1日施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9號,2019年4月23日修訂);
-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45號)及《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 ;《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35號);
- 《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方法》(環境保護部令第17號,2011年5月1日施行);
- 《突發環境事件調查處理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32號,2015年3月1日施行)
-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辦法》(環境保護部令第34號,2015年6月5日施行);
- 《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管理辦法(試行)》(環發[2015]4號);
- 《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國辦發[2013]101號);
- 《危險化學品目錄》(2015 年版);
- 《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16版);
- 《國家重點監管危險化學品名錄》(2013年完整版);
- 《重點監管危險化工工藝目錄》(2013年完整版);
-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3年修訂版);
- 《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管理防范環境風險的通知》(環發[2012]77號);
- 《重點監管危險化工工藝目錄》(2013年完整版);
- 《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指南(試行)》(環辦[2014]34 號);
- 《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分級方法》(HJ941-2018));
- 《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評審工作指南(試行)》(環辦應急[2018]8 號);
- 《石油化工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編制指南》(環辦[2010]10號);
-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山東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魯政辦字[2017]62 號);
- 山東省環境保護廳關于印發《山東省環境保護廳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魯環發[2017]5 號)。
1.2.2 技術標準、規范及相關資料
- 《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18);
- 《化學品分類和標簽規范》(GB 30000-2013);
-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技術規范》(HJ589-2010);
- 《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169-2018);
-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
-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
- 《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
- 《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
-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2008);
-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2.1-2016);
-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下水環境》(HJ610-2016);
- 《廢水排放去向代碼》(HJ523-2009);
- 《化學品毒性鑒定技術規范》(衛監督發〔2005〕272號);
- 《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01);
-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01);
-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2018年版);
- 《儲罐區防火堤設計規范》(GB50351-2014);
- 《石油化工企業設計防火規范》(GB50160-2018,2019年4月1日實施);
- 《危險化學品倉庫建設及儲存安全規范》(DB11755-2010);
- 《事故狀態下水體污染的預防與控制技術要求》(Q/SY1190-2013);
- 《水體污染事故風險預防與控制措施運行管理要求》(Q/SY1310-2011);
(12)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相關環評技術文件;
(13)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其他相關環境風險措施情況。
1.3 適用范圍及事件分級
1.3.1 適用范圍
本應急預案適用于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全廠范圍內所有發生或可能發生的突發性環境事件預防及應急處理,具體包括:
(1)生產過程中磺化工藝、聚合工藝由于操作不當或者設備故障,造成物料泄漏或者火災爆炸事故,造成的突發環境事件;
(2)液萘、98%濃硫酸、30%液堿、37%甲醛儲罐被物料腐蝕穿孔,或者?;穾彀l生丙烯酸桶破裂,導致物料泄漏造成的突發環境事件:
(3)生產過程中涉及的液萘、98%濃硫酸、30%液堿、37%甲醛、丙烯酸對設備、管線、閥門存在腐蝕危害,造成物料泄漏,造成的突發環境事件;
(4)企業發生火災、爆炸事故造成的突發環境事件;
(5)企業發生火災事故,造成事故廢水(消防廢水、洗消廢水等)非正常排放,流入周邊地表水體,污染周圍區域水體環境造成的突發環境事件。
(6)因不可抗力(含自然原因和社會原因)而造成危及環境安全及人體健康的突發環境事件;
(7)公司周邊企業發生突發環境事件且影響到本公司。
1.3.2 國家事件分級
按照《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突發環境事件分為特別重大環境事件(Ⅰ級)、重大環境事件(Ⅱ級)、較大環境事件(Ⅲ級)和一般環境事件(Ⅳ級)四級。
1、特別重大環境事件(Ⅰ級)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為特別重大突發環境事件:
(1)因環境污染直接導致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重傷的;
(2)因環境污染疏散、轉移人員5萬人以上的;
(3)因環境污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的;
(4)因環境污染造成區域生態功能喪失或該區域國家重點保護物種滅絕的;
(5)因環境污染造成設區的市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斷的;
(6)Ⅰ、Ⅱ類放射源丟失、被盜、失控并造成大范圍嚴重輻射污染后果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的;放射性物質泄漏,造成大范圍輻射污染后果的;
(7)造成重大跨國境影響的境內突發環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突發環境事件:
(1)因環境污染直接導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或重傷的;
(2)因環境污染疏散、轉移人員1萬人以上5萬人以下的;
(3)因環境污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的;
(4)因環境污染造成區域生態功能部分喪失或該區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大批死亡的;
(5)因環境污染造成縣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斷的;
(6)Ⅰ、Ⅱ類放射源丟失、被盜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3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殘疾的;放射性物質泄漏,造成較大范圍輻射污染后果的;
(7)造成跨省級行政區域影響的突發環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較大突發環境事件:
(1)因環境污染直接導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或重傷的;
(2)因環境污染疏散、轉移人員5000人以上1萬人以下的;
(3)因環境污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2000萬元以下的;
(4)因環境污染造成國家重點保護的動植物物種受到破壞的;
(5)因環境污染造成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斷的;
(6)Ⅲ類放射源丟失、被盜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10人以下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殘疾的;放射性物質泄漏,造成小范圍輻射污染后果的;
(7)造成跨設區的市級行政區域影響的突發環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一般突發環境事件:
(1)因環境污染直接導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傷的;
(2)因環境污染疏散、轉移人員5000人以下的;
(3)因環境污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下的;
(4)因環境污染造成跨縣級行政區域糾紛,引起一般性群體影響的;
(5)Ⅳ、Ⅴ類放射源丟失、被盜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失控導致人員受到超過年劑量限值的照射的;放射性物質泄漏,造成廠區內或設施內局部輻射污染后果的;鈾礦冶、伴生礦超標排放,造成環境輻射污染后果的;
(6)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尚未達到較大突發環境事件級別的。
上述分級標準有關數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數,“以下”不含本數。
1.3.3 企業內部事件分級
針對突發環境事件危害程度、影響范圍和公司控制事態的能力,將突發環境事件分為三級:
社會級環境事件
(1)?;穾?、罐區物料發生大量泄漏,超出本企業的控制范圍,使臨近的單位受到影響,或者產生連鎖反應,影響周圍地區;
(2)廠區發生特大火災、爆炸事故,需要外部力量支援;
(3)廢氣處理裝置失效,對外環境造成重大影響的;
(4)廠區內事故廢水大量泄漏導致廢水排入外部水環境,其影響范圍超出廠區范圍的。
公司級環境事件
(1)廠區發生較小規?;馂?,或者罐區物料發生少量泄露,可控制在廠區內部;
(2)?;穾彀l生少量物料泄漏,或者可能導致次生火災事故發生,影響范圍只限于廠區內的;
(3)廢水收集系統出現小范圍泄漏,可以控制在廠區的。
車間級環境事件
除社會級環境事件和公司級環境事件以外的突發環境事件。
1.4 工作原則
企業在建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系統及其響應程序時,本著實事求是、切實可行的方針,貫徹如下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環境優先。加強對環境事故危險源的監測、監控并實施監督管理,建立環境事故風險防范體系,積極預防、及時控制、消除隱患,提高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防范和處理能力,盡可能地避免或減少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消除或減輕環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中長期影響,最大程度地保障公眾健康,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堅持統一領導,分類管理,分級響應。接受政府環保部門的指導,使企業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系統成為區域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強企業各部門之間協同與合作,提高快速反應能力。針對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的特點,實行分類管理,充分發揮部門專業優勢,使采取的措施與突發環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范圍和社會影響相適應。
(3)堅持平戰結合,專兼結合,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積極做好應對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思想準備、物資準備、技術準備、工作準備,加強培訓演練,應急系統做到常備不懈,可為本公司和其它公司及社會提供服務,在應急時快速有效。
(4)先期處置、防止危害擴大。當企業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企業在及時上報情況的同時,迅速采取措施,在第一時間對突發環境事件進行先期處置,控制事態、減輕后果。
(5)堅持區域聯動。隨事故的擴大,超過企業應急處理能力時,企業及時與周圍企業和德城區人民政府、德州市生態環境局直屬分局取得聯系,加強公司預案和周圍企業及德州市生態環境局直屬分局、德城區人民政府應急預案的銜接。
1.5 應急預案體系
1.5.1 企業環境應急預案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編制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涵蓋了企業可能發生的全部突發環境事件類型,內容主要包括工作原則、應急預案體系、組織指揮機制、監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監測、應對流程和措施、應急終止、事后恢復、保障措施和預案管理等。
同時,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還編制有現場處置方案。當企業發生事故,涉及對環境的污染問題時,企業在啟動現場處置預案的同時,一同啟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和安全生產事故預案,立即展開環境應急救援。
1.5.2 本預案與其他應急預案的關系
(1)與地方政府應急預案的關系
企業環境應急預案是地方政府部門和環保部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一個單元,也是區域性應急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本預案接受上級地方政府部門和環保部門的應急領導和指揮,屬于上下銜接、被包含的關系。
(2)與其他應急預案的關系
企業環境應急預案與企業生產安全應急預案是相輔相成、相互依賴、相互協作的關系,是企業應急體系的兩大支柱,與周邊企業應急預案是相互協助、相互聯動的。
該企業應急預案為企業內部應急預案,若應急響應升級,則啟動德城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圖1.5-1 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與其他部門應急預案的銜接關系圖
2 基本情況
2.1 企業概況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德州市德城區天衢工業園實華南路以北,魯冀工業大道以西,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37.508°、東經116.369°。項目所在廠區東側為道路,西側為德州卓澳水質凈化公司,南側為道路,道路南側為南干渠,北側為空地。項目所處區域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單位及醫院、學校等環境敏感點,距離項目最近的敏感點為廠區東側360米處的漳衛河和廠區南側140米處的南干渠。
該企業涉及的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物質主要包括:液萘、液堿、濃硫酸、甲醛、丙烯酸,這些物質由于火災、違反操作規程等人為因素或自然災害能夠引起突發環境事故。一旦發生火災或泄漏,將嚴重威脅著廠區及附近下風方向職工和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于2016年4月首次發布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并經德州市生態環境局直屬分局(原德州市環境保護局直屬分局)備案。2019年5月公司根據《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管理辦法(試行)》的要求,對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進行第一次修訂。
表2.1-1 相關環保手續一覽表
項目名稱 | 環評情況 | 驗收情況 |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劑項目 | 環評手續已辦理 | 驗收手續已辦理 |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1萬噸固體建筑材料生產線及年產10萬噸高性能減水劑原料罐區改造項目 | 環評手續已辦理 | 驗收手續已辦理 |
自運行以來,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未收到環保投訴,運行情況正常。該企業基本信息如表2-2。
表2.2-2 企業基本情況表
單位名稱 | 德州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
法定代表人 | 李延華 |
單位所在地 | 德州市德城區天衢工業園實華南路以北,魯冀工業大道以西 |
中心經度/中心緯度 | 北緯37.508°、東經116.369° |
所屬行業類別 | 混凝土外加劑、建筑材料生產銷售 |
建設性質 | 新建 |
企業規模 | 年產10萬噸高性能減水劑、1萬噸固體建筑材料 |
主要構筑物 | 生產車間:鋼結構,2座,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 原料倉庫:鋼結構,1座,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 綜合辦公樓:磚混,1座、3F,建筑面積3840平方米 門衛室:磚混,1間,建筑面積100平方米 變配電室:磚混,1間 消防泵房:磚混、地下,1座,建筑面積30平方米 循環水池:位于車間北側,用于反應釜及相關設備的冷卻降溫 消防水池:位于車間北側,有效容積為540m3 事故水池:位于車間東側,有效容積為700m3 |
占地面積 | 42077m2 |
建筑面積 | 31100m2 |
從業人數 | 30人 |
工作制度 | 實行1班制,每天工作8小時 |
歷史事故 | 無 |
2.2 生產工藝流程
1、萘系水泥外加劑
(1)生產工藝
萘系高效減水劑生產工藝主要有磺化、水解、縮合、中和稀釋等步驟,液萘與濃硫酸磺化在80℃以下作用,主要產物為α-萘磺酸;在較高溫度下(165℃)作用,主要產物為β-萘磺酸?;腔磻Y束后,反應混合物中含α-萘磺酸,通過水解反應將反應生成的α-萘磺酸水解成萘和游離硫酸,萘隨水蒸氣進入捕集室被結晶分離出來,移入熔萘罐中。然后β-萘磺酸與甲醛縮合生成β-萘磺酸甲醛縮合物,再用堿中和得到β-萘磺酸甲醛縮合物鈉鹽。β-萘磺酸甲醛縮合物鈉鹽的合成過程由磺化、水解、縮合及中和反應組成。
磺化
水解
磺化完畢后降溫至100℃,根據酸度情況加入水進行水解反應,水解反應的目的是去除磺化反應過程中生成的α-萘磺酸;
縮合
水解完畢后,加入37%甲醛進行縮合反應,在4小時內緩慢加入甲醛,反應溫度控制在80~100℃。滴加完畢后,保溫反應2.5小時。因為甲醛的量過大容易造成聚合物自聚,造成產品性能下降,故從工藝、成本以及成品性能綜合考慮,甲醛基本全部參與反應,轉化率接近100%。
中和
保溫完畢后,加入30%液堿進行中和,控制物料pH值在8~9,最后加入水補足總重,放料。
(2)生產工藝流程圖
生產工藝流程及產污環節圖見下圖(圖中G:廢氣;S:固廢;N:噪聲;W:廢水)。
圖2.2-1 奈系減水劑生產工藝流程及排污節點
2、聚羧酸系水泥外加劑
(1)生產工藝
聚羧酸減水劑的合成是自由基聚合反應,自由基聚合反應在微觀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鏈引發、鏈增長、鏈終止和鏈轉移。其中雙氧水和抗壞血酸組成氧化還原體系,為鏈引發體系;丙烯酸的作用為增加分子鏈的長度;巰基乙酸為鏈終止劑,控制聚羧酸分子量的大小。聚羧酸系高性能減水劑產品主要有溶解聚醚大單體,配制A、B液、聚合、中和、稀釋等步驟。
(2)工藝流程圖
生產工藝流程及產污環節圖見圖3-4(圖中G:廢氣;S:固廢;N:噪聲;W:廢水),工藝中產生的廢氣經回收管道收集進入兩級堿處理回收塔進行處理后,外排。
3、固體建筑材料
根據產品需求將原材料按比例通過上料螺旋或者提升機進入到計量倉依次進行準確計量,然后由計量倉轉移至混料倉,通過強制攪拌進行攪拌均勻(設定工藝參數),然后根據不同產品種類和客戶要求的包裝方式轉移至相應的成品儲料罐或者分袋包裝。項目上料和出料均設有除塵裝置。
2.3 污染物產生及排放情況
該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主要包括有組織排放廢氣、無組織排放廢氣。
(1)有組織排放廢氣
有組織排放廢氣包括:聚羧酸系減水劑聚合工序產生的丙烯酸廢氣,萘系減水劑磺化工序產生的萘、硫酸霧廢氣及縮合工序產生的甲醛廢氣。
以上廢氣通過管道連接至尾氣吸收系統,尾氣吸收系統設置有1套,采用二級水冷+堿液噴淋,聚羧酸系減水劑生產過程產生的丙烯酸廢氣,萘系減水劑生產過程產生的萘、硫酸霧及甲醛廢氣,經處理后的廢氣由10000m3/h風機引至1根15米排氣筒排放。
(2)無組織排放廢氣
無組織排放廢氣包括:儲罐區無組織排放廢氣、?;穾鞜o組織排放
儲罐區儲存的易揮發物質包括:液萘、98%濃硫酸、30%液堿、37%甲醛溶液,在罐區貯存時由于進出料、溫度變化等都會產生大小呼吸,導致物料排入大氣環境,加之物料使用過程中也會存在跑冒滴漏等情況,因此形成無組織排放而影響環境空氣質量;
丙烯酸采用塑料桶裝存放于?;穾?,塑料桶開蓋瞬間會產生微量的丙烯酸揮發出來,主要通過盡量縮短開蓋時間加以控制,同時加強廠房通風換氣;加強廠區內綠化措施。
2、水環境影響分析
該企業去離子水制備(反滲透工藝)產生的部分濃水、設備及地面沖洗廢水、尾氣噴淋裝置廢水全部回用于萘系高效減水劑的生產;循環冷卻系統排水(包括蒸汽冷凝水)、尾氣噴淋裝置廢水、實驗廢水和去離子水制備硬水全部回用于萘系減水劑和復配聚羧酸減水劑的生產,不外排;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進德州卓澳水質凈化公司深度處理,達標后排入南干渠,最終排入岔河。因此該企業產生的廢水不會對地表水水質造成影響。
在加強管理,強化防滲措施的前提下,污染物滲入地下的量極小,對區域地下水環境造成影響的可能性較小。隨著時間的增加,在水動力彌散作用下,污染物在淺水含水層擴散范圍先增大后減小,濃度大幅降低直至消失。
因此,該企業對水環境不會產生明顯影響。
3、聲環境影響分析
主要噪聲源為各類泵、空壓機及風機。泵和空壓機布置在車間內,裝置配套的風機設在室外,噪聲強度在70~90dB(A)左右。采取廠房隔聲,設置封閉廠房,基礎減震,加強廠區綠化工程,特別是廠界處種植高大喬木等措施降低噪聲影響。經采取上述措施后,廠界噪聲能夠達到《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2類標準。
綜上所述,該企業產生噪聲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
4、固體廢物環境影響分析
營運后,一般固體廢棄物主要有實驗室廢渣、廢包裝物、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全部實行袋裝化,且由專人負責收集,送至指定的垃圾點堆放,日產日清,再由垃圾清運車及時運至垃圾場進行處理;實驗室廢渣、廢包裝物由專人負責收集,廢包裝物送至指定的市政工業垃圾場處理,實驗室廢渣外售用于建造路牙石。綜上所述,該企業產生的固體廢物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
2.4 環境風險識別
根據本企業所涉及環境風險物質的種類、儲存量、危險性質以及各種污染物治理設備及其附屬設施發生故障或損害可能引起環境風險事故的特點,對該企業主要生產裝置、貯運系統、公用工程系統、工程環保設施及輔助生產設施等場所可能泄漏物質的危害性、環境影響范圍、環境影響可恢復性等方面進行環境風險識別和評價。本企業主要潛在危險設備及裝置情況和風險物質貯存情況分析如下。
2.4.1物質風險性識別
依據企業涉及的各類化學物質種類和數量進行風險物質識別。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物質及臨界量清單對照《企業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分級方法》(HJ941-2018)附錄 A。
該企業生產過程中所涉及的風險物質主要有液萘、98%濃硫酸、30%液堿、37%甲醛、丙烯酸。其中:液萘最大儲存量為38.4噸;濃硫酸最大儲存量為58.9噸;液堿最大儲存量為42.6噸;甲醛最大儲存量為35.2噸,丙烯酸最大儲存量為12噸。
表2.2-1項目風險物質一覽表(單位:t)
序號 | 物料名稱 | 危險特性 | 最大儲存量 | 物質形態 | 儲存方式 | 儲存位置 |
1 | 液萘 | 低毒液體 | 38.4 | 液態 | 臥式罐:1*40m3 | 1#車間東側 |
2 | 98%濃硫酸 | 強腐蝕性、強刺激性 | 58.9 | 液態 | 臥式罐:1*40m3 | 1#車間北側 |
3 | 30%液堿 | 低毒液體 | 42.6 | 液態 | 臥式罐:1*40m3 | 1#車間北側 |
4 | 37%甲醛 | 毒性液體 | 35.2 | 液態 | 臥式罐:1*40m3 | 1#車間東側 |
5 | 丙烯酸 | 腐蝕性、中等毒性 | 12 | 液態 | 塑料桶:200kg*60 | ?;穾?/span> |
2.4.2設施風險性識別
企業設施主要包括生產裝置、輔助生產設施、貯運系統、公用設施及環保設施,生產中涉及的主要風險設施及其風險類型見表 2.2-2
序號 | 環境事故地點 | 事故類型 | 事故情景假設 |
1 | ?;穾?/span> | 物料泄漏、火災 | 丙烯酸塑料桶破裂,或操作不當造成物料泄漏 |
2 | 原料罐區 | 物料泄漏、火災 | 液萘、98%濃硫酸、30%液堿、37%甲醛儲罐及閥門破裂,操作不當造成物料泄漏,遇明火發生火災爆炸 |
3 | 尾氣吸收系統 | 設備故障 | 聚羧酸減水劑生產過程產生的丙烯酸廢氣,萘系減水劑生產過程產生的萘、硫酸霧及甲醛等廢氣超標排放 |
4 | 聚合反應設備 | 物料泄漏、火災爆炸 | 聚羧酸減水劑的合成是自由基聚合反應,設備故障或操作不當,造成的物料泄漏,遇明火發生火災爆炸 |
5 | 磺化反應設備 | 物料泄漏、火災爆炸 | 液萘和硫酸在磺化釜中發生磺化反應,設備故障或操作不當,造成的物料泄漏,遇明火發生火災爆炸 |
6 | 事故廢水 | 收集不及時 | 進入外環境,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 |
7 | 周邊敏感點 | 累積效應 | 廢氣中的微量元素通過累積效應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 |
8 | 企業廠區 | 外部環境風險影響 | 企業附近有工業企業,存在外來的風險所引發的環境風險 |
9 | 企業廠區 | 極端天氣情況 | 臺風、暴雨等惡劣天氣狀況引發廠區內大量物資泄漏、排水設施受到挑戰,引起物料蔓延影響外環境 |
10 | 企業廠區 | 極端天氣情況 | 雷電等天氣狀況威脅廠區內的用電安全,由雷電產生的電火花引起風險物質爆炸 |
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物質在生產、運輸或儲存過程中發生泄露可能會造成局部或區域環境的嚴重污染,危及人的生命安全,甚至引發長久的環境問題。
2.5 企業周邊環境風險受體情況
環境風險受體分為大氣環境風險受體、土壤環境風險受體和水環境風險受體。其中,大氣環境風險受體主要包括居住、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辦公、重要基礎設施、企業等主要功能區域內的人群、保護單位、植被等,按人口數量進行指標量化;土壤環境風險受體主要為企業周邊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居住商用地等區域;水環境風險受體主要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來水廠取水口、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特殊生態系統、水產養殖區、魚蝦產卵場、天然漁場等區域,可按其脆弱性和敏感性進行級別劃分。
2.5.1 大氣環境風險受體
該項目產生的廢氣主要為聚羧酸系減水劑生產過程產生的丙烯酸廢氣,萘系減水劑生產過程產生的萘、硫酸霧及甲醛廢氣,原料罐區及?;穾鞊]發的少量廢氣,由于對上述污染物采取了相應措施,因此,對環境空氣影響很小。廠址周圍5km范圍內大氣環境風險受體代表點見下表。
表 2.5-1 周邊大氣環境風險受體分布表
序號 | 環境要素 | 環境保護 對象 | 相對于項目 的方位 | 最近距離 (m) | 保護人口數 (人) |
1 | 大氣環境風險受體 | 后董村 | SE | 625 | 282 |
2 | 翟時莊苑 | SW | 1230 | 267 | |
3 | 解莊村 | S | 1490 | 205 | |
4 | 胡莊村 | SW | 1770 | 244 | |
5 | 埝高莊 | NE | 1800 | 422 | |
6 | 后小莊村 | E | 1890 | 367 | |
7 | 梁莊村 | E | 1900 | 530 | |
8 | 張官屯村 | SE | 2120 | 859 | |
9 | 前小莊村 | SE | 2310 | 298 | |
10 | 前小屯村 | NW | 2130 | 1960 | |
11 | 后小屯村 | NW | 2660 | 890 | |
12 | 翟時社區 | SW | 2290 | 2330 | |
13 | 西曹村 | SW | 2600 | 658 | |
14 | 東曹村 | SW | 2600 | 814 | |
15 | 棗林齊村 | SE | 2650 | 715 | |
16 | 二屯村 | NW | 3464 | 1300 | |
17 | 二屯鎮 | NW | 4504 | 3200 | |
18 | 馨苑社區 | NW | 4588 | 1100 | |
19 | 棗林齊村 | SE | 3049 | 1500 | |
20 | 段莊村 | SE | 3960 | 1650 | |
21 | 王莊村 | SE | 3976 | 900 | |
22 | 魏莊村 | SE | 4448 | 300 |
距離本項目最近的大氣風險受體點為東南側625m處的后董村,對本項目的大氣環境影響較敏感;企業廠區周邊500m范圍內無居民住戶。
2.5.2 水環境風險受體
該企業選址于德州市德城區天衢工業園實華南路以北,魯冀工業大道以西村,項目去離子水制備(反滲透工藝)產生的部分濃水、設備及地面沖洗廢水、尾氣噴淋裝置廢水全部回用于萘系高效減水劑的生產;循環冷卻系統排水(包括蒸汽冷凝水)、尾氣噴淋裝置廢水、實驗廢水和去離子水制備硬水全部回用于萘系減水劑和復配聚羧酸減水劑的生產,不外排;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進德州卓澳水質凈化公司深度處理,達標后排入南干渠,最終排入岔河。因此,項目廢水不會對地表水水質造成影響。
雨水流入廠區周邊灌溉渠,最終匯入項目所在區域的地表水系漳衛河,位于項目東方向360m。企業雨水排口、清凈廢水排口下游10公里流經范圍內無集中式地表水、地下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包括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農村及分散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企業雨水排口、清凈廢水排口下游10公里流經范圍內涉及河北省界,距離河北省邊界距離為1307米;德州市屬于屬華北平原,地勢平坦,不屬于溶巖地貌、泄洪區、泥石流多發等地區。
2.6 企業現有環境風險防范措施
該企業主要應急防范設施見下表:
表2.6-1 廠區內事故應急防范措施設施表
序號 | 應急設施 | 設計指標 |
1 | 硬化、防滲 | 對車間、?;穾?/span>、污水收集管道、排水溝等均進行了嚴格硬化防滲處理 |
2 | 罐區圍堰 | 原料罐區、成品罐區均設有圍堰 |
3 | 事故池 | 罐區周邊及?;穾?/span>均設置事故池,并設置了導排設施。 |
4 | 監控 | 廠區設有監控系統,及時關注廠區的情況 |
2.7 三級防控體系
為防止事故狀態下產生的事故廢水等排入外環境,建設單位建立三級風險防控,有效防范事故狀態下廢水、廢液外排風險體系。
一級防控體系:針對廠區生產所用原輔料及生產特點,液萘、98%濃硫酸、30%液堿、37%甲醛儲罐周邊設有圍堰,并設有導排系統,丙烯酸存放于?;穾?,采用塑料桶裝方式,?;穾煲炎龊梅罎B漏。當發生物料泄漏事故時,可有效防止風險物質流出肆意流淌。
二級防控體系:廠區儲罐周邊設有事故池,并設有導排系統。當儲罐泄漏引發火災產生事故廢液且無法利用圍堰控制時,將事故廢水、消防廢水導流到事故池,日常保持足夠的事故排水緩沖容量,事故結束后再將事故廢水運至污水處理廠處理。
三級防控體系:當發生重大事故,一、二級預防與防控體系無法控制污染物料和事故廢水時,關閉雨水排放口閥門,同時,采用提升水泵及時將事故廢水輸送入事故池,建立與事故池的連通,建議在廠區門口備有沙袋,將事故廢水或洗消廢水控制在廠區內部,作為三級防控。事故結束后,根據廢水檢測成分委托具有資質單位處理。該三級防控體系對于減少企業的風險防范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從而防止了重大生產事故泄漏物料和污染消防水造成的環境污染。
3 組織指揮機制
3.1應急組織體系
為了降低或避免特殊情況下突發環境事件所造成的損失,確保有組織、有計劃、快速地應對突發環境事件,及時地組織搶險和救援,公司建立環境應急組織機構,并明確應急組織機構各成員的職責,應急組織的建立遵循應急機構人員職能不交叉的原則。
該企業設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指揮部下設通訊聯絡組、搶險救援組、后勤保障組。應急指揮部常設機構為應急辦公室,設在公司安環部。公司在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成立應急指揮部,負責應急救援工作的組織和指揮,協助和指揮現場的應急救援工作,應急人員進入現場后,各應急救援小組受前方總指揮指揮。
應急組織結構圖如下:
圖3公司應急組織機構圖
3.2 指揮機構及職責
3.2.1 應急指揮部
總指揮:李延華
副總指揮:于小雷
成員:孟祥震 王金虎宮長峰李延會杜娟馬云靜
應急指揮部下設應急辦公室,應急辦公室設在公司安環部
3.2.2 應急指揮體系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小組由總經理及各部門負責人組成,應急辦公室設在安環部(夜間由專人值班)。各應急救援小組負責應急救援工作的現場指揮及日常應急管理事務與協調,在事故狀態下,應急指揮部設在事故現場,負責協助和指揮現場的應急救援工作。由總經理任總指揮,(注:如總經理不在時,由公司生產副總任總指揮,全權負責應急救援工作)。夜間發生事故時,可由夜間值班人員組成臨時指揮部,由值班組長任總指揮,全權負責應急救援工作;在發生事故時,應急指揮部人員在接到通知后,均有責任、有義務立即趕赴現場組成臨時指揮部,指揮搶險救援工作。
3.2.3 應急指揮部門職責
1、應急指揮部
總指揮:李延華
副總指揮:于小雷
應急指揮部職責:
日常狀態:
(1)貫徹落實地方黨委、政府應急管理工作任務或下達的應急處置指示;根據地方黨委、政府及相關應急部門發布的預測、預警,落實預測、預警要求。
(2)組建日常辦事機構、應急處置工作機構。
(3)組建應急專業隊伍,調配各種物資資源,組織實施應急隊伍的調動。負責審核搶修方案、應急調度、信息上報等事項,調動應急響應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4)編制《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報公司批準;并按規定報縣(市)應急中心審查備案。
(5)統籌安排全公司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和應急處置經費預算。
(6)檢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預防措施和應急的各項準備工作。召集分析事故發生原因,防范對策及制定改善計劃。
應急狀態:
(1)負責啟動本預案,組織實施應急救援工作;并依法向地方黨委、政府報告;必要時向地方黨委、政府應急指揮部請求援助。
(2)負責發布本預案的預警、應急響應、應急結束、預案恢復等指令。
(3)組建應急專業隊伍,調配各種物資資源,組織實施應急隊伍的調動。
(4)指揮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和善后處置等各項工作。
2、應急指揮辦公室
主任:杜娟
應急指揮辦公室職責:
日常狀態:
(1)負責承辦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部的日常工作;
(2)定期組織各小組成員對環境風險源進行排險、設備維修,以消除隱患,防患于未然。
應急狀態:
(1)接受環境事件的報警信息,根據報警信息,初步判斷環境事件的類型和預警級別,并向總指揮和副總指揮報告;
(2)按照總指揮的指示迅速派出搶修搶救組,進行現場偵險調查,同時令各小組待命,根據調查情況確定環境事件類型和級別,發布預警;
(3)負責環境事件調查處理的信息傳遞、組織協調、督察督辦和相關保障工作;
(4)組織協調相關單位擬定不同類型事件的具體處理措施,指導實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并組織預案演練。
3、應急通訊聯絡組
組長:馬云靜
應急通訊聯絡組職責:
日常狀態:配合應急辦公室假定不同類型事件的具體處理措施,并進行預案演練;
應急狀態:
(1)接到應急指揮部的指令后,與當地生態環境局、應急管理局、消防隊、醫院等單位聯系,說明事故情況并認真回答各單位提出的問題;
(2)負責事故報警、匯報、通報和外聯工作;
(3)根據應急指揮部指示向周邊企業請求援助和通知周圍敏感目標緊急撤離;
(4)派人到主要路口接應消防車隊、急救車輛和廠外救援隊伍。
4、應急警戒疏散組
組長:楊斌
應急警戒疏散組職責:
日常狀態:配合應急辦公室假定不同類型事件的具體處理措施,并進行預案演練;
應急狀態:
(1)做好人員疏散、隔離和警戒,維護現場秩序;
(2)人員疏散后,再次檢查,確保所有人員安全撤離;
(3)配合消防隊、急救醫護人員的工作,保證車輛暢通無阻。
(4)當事故危急周邊單位時,按照應急指揮部和生態環境局的指令,向事故的上風向疏散受事故影響的居民和單位,確保所有人員安全撤離;
(5)維護現場秩序做好隔離和警戒工作,為防止無關人員和好事者進入現場造成傷害,本組組長派人在相關路口阻攔過路車輛和行人;嚴密注意事故區風向變化,重點是事故下風向環境敏感單位、社區,對事故區場外道路實施臨時管制,令過路車輛繞道而行;
(6)警戒區域內嚴禁火種,迅速控制泄漏擴散區域方向可能產生明火的地點。
(7)協助環境監測站及時準確的對受到突發環境事故污染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氣進行取樣,并且及時準確向應急指揮部報告監測數據,以使應急指揮部做出正確的判斷。
5、應急搶修搶救組
組長:孟祥震
應急搶修搶救組職責:
日常狀態:配合應急辦公室協調生產車間主要人員假定不同類型事件的具體處理措施,并進行預案演練;
應急狀態:
(1)接到應急指揮部或應急辦公室指令后,立即奔赴事故現場,了解掌握事件情況,并及時上報應急指揮部,聽從統一調遣;
(2) 由組長向應急指揮部匯報參加搶救的人員數量和名單,并做好登記;維護現場秩序,控制事態發展,利用相應儀器物資,盡量將事故消除在初起狀態;
(3) 搶修搶救組成員利用消防設備、防護物資和堵漏設備,按照以人為本,先救人后救物的原則進行滅火和堵漏。搶救任務完成或不能完成時,本組組長都要及時向應急指揮部匯報任務執行情況以及搶救人員安全狀況;
(4)按指令做好水、電、氣的斷、供工作;
(5)負責對受傷人員分類搶救、轉運工作。配合城區消防隊進行被困人員的救護,發生傷亡事故時搶救工作要爭分奪秒,及時、果斷、正確;
(6) 對救出的傷員進行簡單有效的救治,傷口包扎、止血等,配合醫院急救人員對重傷人員的搶救;
(7) 進入有毒氣體區域進行救護時,必須聽從應急指揮部的要求正確佩戴防護器具,兩人協同進行;
(8)根據污染事故的特征采取合適的方法清除和收集事故現場殘留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9)應急狀態結束后,收集所用救援物資、裝備并及時復原歸位。
6、醫療救護組
組長:宮長峰
醫療救護組職責:
日常狀態:配合應急辦公室假定不同類型事件的具體處理措施,并進行預案演練;
應急狀態:
(1)負責現場救護及中毒、受傷人員分類搶救、轉運工作。配合搶修搶救組進行被困人員的救護,發生傷亡事故時搶救工作要爭分奪秒,及時、果斷;
(2)對救出的傷員進行有效的救治,傷口包扎、止血等,配合醫院急救人員對重傷人員的搶救;
(3)根據傷員的傷情,選擇合適的運送方式,注意保護受傷部位;呼吸微弱、背部骨折的傷員禁止背運,采用擔架或木板抬送;嚴重出血的傷員,應立即采取止血包扎措施。
7、應急物資供應組
組長:李延會
應急物資供應組職責:
日常狀態:定期檢查配備物資是質量否完好、數量是否足夠,能否滿足應急狀態時的需要,并及時更新過期物資。
應急狀態:接到應急辦公室指令后,立即與各職能小組組長聯系所需救援減災物資類型、數量,及時運輸到位。
8、環境應急監測組
組長:王金虎
環境應急監測組職責:
日常狀態:
(1)負責防止污水、消防廢水外排及現場造成污染事故的預防工作。
(2)配合應急辦公室假定不同類型事件的具體處理措施,并進行預案演練;
應急狀態:
(1)積極配合當地監測單位對事故現場現場的環境監測工作。
(2)配合監測單位監測對下風向空氣污染物濃度,及時與指揮部溝通通報信息,緊急情況下提供人員的疏散方向。
9、應急專家小組
組長:于小雷
應急專家小組職責:
日常狀態:
協助公司領導小組制定應急演練程序,了解山東省應急預案的相關內容,同時了解本企業應急預案的相關內容。
應急狀態:
負責對事件應急救援提出方案和安全措施,現場指導救援工作,參與事件的調查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
3.3 應急指揮運行機制
3.3.1 現場指揮部成立
突發事件發生后,事故發現人立即啟動現場處置預案,防止事態升級和擴大,并將現場情況及所采取的措施立即向應急指揮部報告。公司環境應急領導小組轉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現場指揮部,應急小組組長任前方總指揮或由總指揮指定人員擔任,各應急小組負責人為成員。
(1)主要擔負現場應急指揮工作,及時向指揮部匯報現場情況,現場落實指揮部指令。
(2)根據事件現場情況,初步判斷事件的類型和預警級別;向各有關應急監測、處置機構和單位匯報,請求迅速派出事件調查取證和監測先行人員。
(3)跟蹤上報突發環境事件的事態變化和處置情況。
(4)負責收集整理突發環境事件的各類有關信息,協調有關部門開展事件的應急處置。
(5)負責與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對接,政府及環保部門介入后,總指揮負責指揮協調、配合處置、參與應急保障等。
3.3.2 現場指揮部的運行
(1)決策和處置。在先期處置的基礎上,加強現場評估和商討研判,迅速判斷事件的涉及范圍、影響程度,做出處置工作的決策部署。調動應急救援隊伍、裝備和物資進入現場,按照各自職責分工,果斷處置突發事件。
(2)建立暢通的信息來源渠道,確?,F場指揮部與有關部門和屬地的聯絡暢通,做好現場情況記錄,準確掌握事態發展動向。按照有關突發事件信息報告管理規定,如實準確反饋現場處置工作情況,做好事件處置信息的動態報送。
(3)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要第一時間向社會發布簡要信息、初步核實情況、政府應對措施和公眾防范措施建議等情況,并根據處置進展情況及時發布后續信息。
3.3.3 現場指揮部指揮權的確定
一級應急響應:事故范圍大,難以控制,超出企業范圍,環境應急狀態為社會級,應急指揮權限接受德城區人民政府統一指揮。企業負責人需對公司的應急指揮權限向政府進行交接。
二級應急響應:事故可以控制在廠區內。環境應急狀態為廠區級,應急指揮權由企業負責人負責。
三級應急響應:事故可以控制在車間區內。環境應急狀態為車間級,應急指揮權由車間負責人負責。
3.3.4 現場指揮部指揮權交接
現場指揮部應隨時跟蹤事態的進展情況,事態如有擴大的趨勢,超出現有控制能力時,應報請上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協調調配其他應急資源參與處置工作,并及時向事件可能波及的地區通報有關情況,必要時可向社會發布預警信息。
在上級政府應急指揮機構相關負責人趕到現場后,現場總指揮應立即匯報事故情況、進展、風險以及影響控制事態的關鍵因素和問題。按照“逐步移交指揮權”的原則,將現場總指揮權移交至上級政府應急指揮機構,各應急小組應根據新的部署開展工作,做好相關處置、銜接和配合工作。
3.3.5 現場指揮部的撤銷
突發事件現場處置和救援工作結束,次生、衍生災害被消除,各種秩序恢復正常時,經總指揮批準后,宣布應急響應結束,撤銷現場指揮部。有關善后工作由企業組織實施,并做好新聞宣傳報道工作。
3.4 應急值班人員守則
在應急指揮中心領導下,應急值班人員應做到:
a)實行24小時應急值班,值班報警電話:0534-2359696
b)負責接受應急報告并立即向應急指揮中心領導報告;
c)接到企業和上級應急信息后,應立即向應急指揮中心領導報告;
d)跟蹤并詳細了解應急事件事態的發展和處置情況,隨時向應急指揮中心領導報告;
e)負責領導指令的下達;
f)做好過程記錄和交接班記錄;
g)嚴格執行崗位責任制,遵守安全與保密制度;
h)完成應急指揮中心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4 預防與預警
堅持預防第一。要牢固樹立預防第一的觀念,作好日常的預防工作,將不定期的開展對重點隱患區及污染源的檢查,建立和完善以預防為主的日常監管檢查機制。明確對區域內容易引發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的危險源進行調查、登記、風險評估、組織進行檢查、監控,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對突發環境事件進行有效預防和預警。
4.1 環境風險源監控
4.1.1風險源監控和管理
(1)廠區各設備運行情況設有視頻監控系統,設專人監管,每天巡檢一次。檢查內容主要為儲存風險物質儲存、使用的狀況,并做好詳細記錄;一旦發生事故,值班人員可及時發現。
(2)應急物資的配備,由倉庫管理員負責進行定期檢查,檢查內容主要有消防器材的擺放,急救箱內用品完好、齊全。
(3)及時關注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及政府發布的極端天氣或不利氣象條件預警信息,提前做好應急準備工作。
4.1.2預防措施
根據風險源及風險因素分析,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來預防:
(1)風險物質的風險預防措施有:
①對生產和儲存過程中有可能泄漏危險物質的設備和工作區域設有安全警示標志,各重點部位設備設置自動控制系統控制,制定和實施嚴格規范的設備維修制度。
②崗位按規范配置足夠數量的應急物品,確保完好有效;加強對值班室在防中毒窒息方面的安全教育和培訓,提高職工自救互救能力。
③廠區內重點環境風險區域安裝視頻監控系統,以便及時發現險情,采取有效地制止措施,降低事故發生概率。
④遇到雷雨天氣,附近有明火、火災,設備發生故障及安全附件失靈時,立即停止作業。
⑤制定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制度,安排專人實行定期(專項、季節、節假日等隱患檢查)或不定期(日常的隱患排查)的隱患排查,及時根據隱患產生的原因,制定隱患整改方案和防范措施,并設立臺賬。
(2)管理及操作環節風險預防措施
①工作人員嚴格按照規程進行操作,并按照要求穿工作服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對勞動保護用品進行定期檢查,以確保其有效性;
②嚴格執行巡回檢查制度,每天要對設備運行狀況巡視一次,并將巡視結果記錄在運行記錄上,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如果處理不了的情況,要立即匯報給領導及調度。
(3)職業衛生環節風險預防措施
①工作人員配備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和應急藥箱,配備必要的藥品及備用防護用具,發生小事故時能采取自救措施;
②工作環境保持干凈整潔,強化管理,規范操作,及時排除各類安全隱患,將風險事故的發生率降到最低
4.2 預警及措施
進入預警狀態后,企業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轉移、撤離、疏散和安置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各應急救援小組進入備戰狀態,封閉受到危害的場所,調集環境應急所需物資和設備,保障應急救援。
4.2.1 預警分級
針對突發環境事件危害程度、影響范圍、內部控制事態的能力以及需要調動的應急資源進行分級。將本企業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響應分為三級。預警級別由高到低,顏色依次為橙色、黃色、藍色。超出本企業應急處置能力時,應立即向市、縣環境應急辦報告并啟動分級應急預案。根據事態的發展和應急處置效果,預警級別可以升級、降級或解除。
(1)橙色預警
凡是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環境風險事件,啟動橙色預警。
廠區發生特大火災,經預測事件可能影響到周圍相鄰的單位及社區;廠內環境風險物質發生大量泄漏,對環境造成污染且依靠公司自身能力無法控制處理的事件;廢氣處理設施故障導致廢氣未經處理而排放,其影響范圍超出廠區控制范圍的;相鄰單位發布的預警信息引起事故影響范圍大。
(2)黃色預警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為較大環境風險事件,啟動黃色預警
廠內環境風險物質發生少量泄漏或火險,經預測事件最終影響范圍能夠控制在廠區內,對周邊及其他地區沒有影響,只要啟動此預警即能利用本單位應急救援力量制止事故;廢氣處理設施故障,其影響范圍在廠區控制范圍內的。
(3)藍色預警
除重大環境風險事件、較大環境風險事件以外的其它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啟動藍色預警。
4.2.2 預警信息發布
險情發現者立即將險情具體情況報應急指揮部,由應急辦公室值班人員立即上報應急指揮部,總指揮根據事態嚴重程度決定是否發布預警信息??傊笓]決定發布預警信息后,由應急辦公室對相關部門發布預警。發出預警后:
(1)指揮中心成立應急指揮部,同時向應急指揮部、企業應急小組下達預警指令。
(2)應急指揮部、企業應急小組接到預警指令后,安排人員備勤值班,通知其他應急人員和應急救援隊伍待命,準備應急物資發送。
(3)應急指揮部、企業應急小組檢查廠內重點環境風險源情況;檢查易發生事故部位設施狀況措施落實情況。
(4)搶險救援組相應搶險人員及時趕至現場,控制環境風險源惡化。
企業做好啟動各項應急預案的相關準備,應急指揮部通知各專業應急隊伍進入迎戰狀態。
預警信息發布圖:
圖 事件預警應急響應圖
4.2.2接警措施
橙色預警:
(1)公司應急指揮部總指揮、副總指揮到位,24小時值班,直至預警解除。
(2)通知相關鄰單位、社區做好各自的應急準備工作,依據現場情況決定是否通知相關機構協助應急救援電話。
(3)各應急救援隊伍準備到位。
(4)應急救援物資準備到位。
(5)公司應急指揮部及時向德城區人民政府部門報告,并將事件情況電話報告政府相關單位(環保、安監、消防部門等)。
(6)根據事件特點做好其他相應的應急防范措施。
黃色預警:
(1)公司應急指揮部領導,趕到事件現場后,根據現場事件發展趨勢,確定啟動應急預案,通知應急人員立即佩戴好個體防護用品后,趕到事件現場進行搶險。單位(部門)負責人根據事件發展若有進一步擴大趨勢,立即報告公司應急指揮部領導。
(2)通知廠區內所有無關人員做好撤離準備。
(3)檢查應急救援物資是否充足備用。
(4)各單位檢查所有的個體防護設施,確保處于備用狀態。
(5)根據事件特點做好其他相應的應急防范措施。
藍色預警:
(1)現場人員立即報告現場負責人,現場負責人立即組織現場應急處置,并視現場處理情況,若事件有擴大趨勢,應立即報告本單位(部門)負責人。
(2)事件單位及時通知裝置區內無關人員做好撤離準備撤離。
(3)檢查本單位個體防護措施、應急物資是否齊備。
(4)檢查相應環保措施是否備用。
(5)根據事件特點做好其他相應的應急措施
4.2.3預警解除
突發環境事件得到控制,緊急情況解除后,指揮部根據事件調查以及應急監測結果,作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狀態解除,并宣布終止應急狀態,轉入正常工作。
5 應急處置
5.1 應急響應
5.1.1 應急響應分級
為保障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時,能夠根據發生事件不同程度及后果,及時確定和采取相應的救援方案,現將應急響應級別分為以下三個等級:
1、一級響應
發生橙色預警事件時,公司應急指揮部啟動一級響應。
啟動一級響應后,事件發現人立即啟動應急報警系統。指揮部制定處置方案后安排各應急救援隊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在啟動此預案的同時安排應急人員對廠區人員、周邊居住區居民等進行應急疏散、救援,特別是下風向范圍內的職工和周邊居民;周邊居民的疏散工作由應急救援隊員配合區政府、派出所等部門進行引導疏散。友鄰單位、社會援助隊伍進入廠區時,指揮部應責成專人聯絡,引導并告知安全、環保注意事項。
2、二級響應
發生黃色預警事件時,公司應急指揮部啟動二級響應。
啟動二級響應后,事件發現人立即啟動應急報警系統,同時上報公司應急指揮部,各應急救援隊迅速到位,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在啟動此預案的同時安排應急人員對廠區人員進行應急疏散、救援。
3、三級響應
發生藍色預警事件時,值班班長立即啟動三級響應。
啟動三級響應后,事件第一發現人立即上報值班班長,組織值班人員迅速開展應急處置,隨時將事件信息上報公司應急指揮部。
如啟動公司級預案后由于事態進一步擴大,現場險情無法控制,其影響可能波及其他裝置或周圍社區、企業時需升級為一級響應。
4、分級響應的協調
當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要按照制定的應急救援預案分級響應,立即組織救援,并逐級上報。指揮部各成員接到通知后要立即趕赴事件現場,按分工職責迅速開展救援工作。
5.1.2 應急響應程序
應急響應主要的程序包括相關人員發現突發環境事件,及時逐級上報,企業相關領導或政府部門擔任指揮,并根據報告情況判斷風險事故等級,下達應急命令,啟動應急預案,迅速開展應急救援行動。
(1)一級響應程序過程
啟動一級響應后,事件發現人立即啟動應急報警系統,同時通知應急指揮部,并告知具體情況;指揮部制定處置方案后安排各應急救援隊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在啟動此預案的同時安排應急人員對廠區人員、周邊居住區居民等進行應急疏散、救援,特別是下風向范圍內的職工和周邊居民;周邊居民的疏散工作由應急救援隊員配合有關部門進行引導疏散。友鄰單位、社會援助隊伍進入廠區時,指揮部應責成專人聯絡,引導并告知安全、環保注意事項。
根據嚴重的程度,上報德城區相關部門,若政府成立現場應急指揮部時,移交政府指揮部人員指揮并介紹事故情況和已采取的應急措施,配合協助應急指揮與處置。同時通知周邊企業,啟動周邊企業相應的應急救援響應。
(2)二級響應程序過程
啟動二級響應后,事件發現人立即啟動應急報警系統,同時立即通知應急指揮部和值班人員,迅速開展應急處置,隨時將事件信息上報公司應急指揮部,并告知具體情況,應急總指揮根據現場情況決定是否同時通知周邊企業及居民住戶。
應急指揮部立即通知企業應急小組成員,到事故現場待命,各應急專業隊攜帶應急設備迅速趕赴事故現場,在外來救援隊伍到來之前,堅決服從企業應急總指揮的統一指揮,立即進入搶險救援狀態,進行必要的疏散、隔離和搶險工作。主要是立即確定當時風向(如當日方向為東南風,應向東南方向撤離),沿著上風向疏散廠區內與搶險無關的人員到安全地帶,設置隔離區域,在泄漏事故發生處設置警戒線;與此同時救援排險組立即切斷事發現場的電力、管道輸送閥門等,防止事故連鎖反應,波及范圍的延伸及擴大。抓緊時間查找風險源,并合理處置;醫療救護隊對受傷的人員根據傷勢嚴重情況由重到輕的進行急救。不能控制的,啟動廠區一級應急救援響應,并上報德城區人民政府和德州市生態環境局直屬分局。
(3)三級響應程序過程
啟動三級響應后,啟動三級響應程序,事故發現人及時查找事件原因,并及時處理,上報負責人,啟動三級應急救援響應,展開緊急的救援活動;不能及時處理的,上報應急指揮部,啟動二級應急救援響應。
事故的實際級別與響應級別密切相關,但可能有所不同。發生事故時,往往會出現次生事故或衍生事故甚至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如物料的泄漏可能從很小的泄漏到每分鐘泄漏幾升,泄漏物料會加速對事故現場的污染,這樣就會出現事故級別的變化。若救援行動采取了不當措施,同樣有可能導致事故的升級。因此,在實際應對事故時,需要應急人員隨時判斷事態的發展,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程序見圖5.1-1
圖5.1-1 應急響應程序圖
5.1.3 應急響應聯動
當企業發生安全事故時,企業啟動相應的安全應急預案;當突發的安全事故對環境產生了直接影響或次生災害時,企業應啟動環境應急預案,并且隨著事故對環境的危害程度的不同,響應級別也保持動態變化。若所發生的事故對環境造成的后果,本企業已無法完全控制,這時企業要發揮應急預案的聯動性,請求周邊企業提供支援同時向德城區人民政府、環保局上報,要求啟動更高一級的應急預案。本公司的救援隊,也是外單位事件的救援隊和社會救援力量的組成部分,一旦接到救援任務,要立即組織人員,及時趕赴事件現場協助救援。
5.1.4 應急結束
1、應急結束的條件
符合下列條件,即滿足終止條件:
(1)事故現場得到控制,事件條件已經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釋放已降到規定的限值之內;
(3)事件所造成的災害已徹底消除,無繼發可能;
(4)事故現場的各種專業應急處置行動已無繼續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護措施,以保護公眾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影響趨于合理且盡量低的水平。
2、應急結束的程序
各小組完成救援任務后,及時反饋信息,指揮部根據反饋信息,確認救援結束:
(1)車間級突發環境事件由應急指揮部決定終止救援,由應急辦公室下達終止命令;
(2)公司級突發環境事件由應急指揮部決定終止救援,由總指揮下達終止命令。應急指揮部向應急辦公室下達應急救援終止命令,再由應急辦公室向各救援小組轉達應急救援終止命令;
(3)社會級突發環境事件由公司應急指揮部和政府部門相關領導共同決定終止救援,由總指揮向應急辦公室下達救援終止命令。再由應急辦公室向各救援小組和有關部門轉達救援終止命令。
在未接總指揮解除警戒區命令前,應急搶險組要阻止無關人員進入警戒區??h環境監測站、廠區內環境應急監測人員到污染區對空氣及河流進行連續檢測,經分析合格后,確認安全性得到保證后,報告應急指揮部,由應急指揮部下達解除警戒區命令。
5.2 應急處置措施
一旦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小組要在第一時間進入事故現場。針對事故源迅速、準確、有效的實施應急救援?,F場處置措施主要有:各種風險物質泄漏的現場處置措施,以及人員疏散隔離,受傷人員的救治等。在救援過程中,如果風險影響范圍超出公司控制范圍,企業立即撥打110、120、119電話報警;并及時將事件的詳細情況告知協議應急救援單位,對本公司的救援物資進行補充供給;需要政府支援時,根據廠區平面布置圖、風險源位置、各風險物質的理化性質及注意事項等實際情況為政府的應急救援決策提供技術性支持。
5.2.1液堿、硫酸儲罐泄漏、火災事故應急處置措施
液堿和濃硫酸均屬于腐蝕性、有毒液體,發現泄露后,發現者立即通知事故應急救援小組成員迅速趕往事故現場;管道發生泄漏時,立即堵漏;若罐區泄漏,立即停止損壞儲罐的的操作,截斷物料的連通,啟用其他可用罐。物資保障隊備好消防器材及應急裝備,防止起火、爆炸的可能性發生;搶險救援隊根據現場,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劑混合吸收,收集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發生著火后,崗位人員應立即撥打火警電話報警,報出著火發生位置、引起火災的物質、火勢情況等,同時迅速匯報值班室,組織消防隊員到現場滅火,并派專人引導消防車到現場滅火。如果著火后傷及人身,值班室迅速通知醫院、消防隊及時趕赴現場救人。事故現場由疏散小組負責配合消防隊設立警戒線,由廠應急疏散小組協助險區內人員的撤離、步崗,疏通搶險通道。待火災撲滅后,由搶修小組組織檢修人員對損壞設備進行搶修,由消防部對現場積水、積污進行清理。洗消廢水控制在一定區域內,洗消廢水通過管道排入事故水池。注意,事故處置結束后,現場不能留下任何安全隱患。
5.2.2液萘、甲醛儲罐泄漏、火災事故應急處置措施
液萘、甲醛均屬于腐蝕性、有毒、易揮發液體,其揮發出的氣體遇明火、高熱易燃發現泄露后,發現者立即通知事故應急救援小組成員迅速趕往事故現場;管道發生泄漏時,立即堵漏;若罐區泄漏,立即停止損壞儲罐的的操作,截斷物料的連通,啟用其他可用罐。物資保障隊備好消防器材及應急裝備,防止起火、爆炸的可能性發生;搶險救援隊根據現場,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劑混合吸收,收集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發生著火后,崗位人員應立即撥打火警電話報警,報出著火發生位置、引起火災的物質、火勢情況等,同時迅速匯報值班室,組織消防隊員到現場滅火,并派專人引導消防車到現場滅火。如果著火后傷及人身,值班室迅速通知醫院、消防隊及時趕赴現場救人。事故現場由疏散小組負責配合消防隊設立警戒線,由廠應急疏散小組協助險區內人員的撤離、步崗,疏通搶險通道。待火災撲滅后,由搶修小組組織檢修人員對損壞設備進行搶修,由消防部對現場積水、積污進行清理。洗消廢水控制在一定區域內,洗消廢水通過管道排入事故水池。注意,事故處置結束后,現場不能留下任何安全隱患
發生爆炸后,人員疏散引導小組緊急疏散現場員工,由疏散引導小組將所有人員送到安全區,并將不必要的人員撤離到無危險的區域,根據風向及現場情況特別指明撤離路線和方向。待爆炸結束后,應急小組配合消防人員對現場進行救援和處置。
5.2.3廠區發生火災事故應急處置措施
(1)火災發生初期時,首先由目擊者切斷火災現場電源,同時通知安環部,由安環部人員通知公司應急指揮部,組織現場消防人員進行撲救。
(2)安環部應立刻判斷火勢情況,拔打“119”火警報警電話;如有人員傷亡,應立刻打“120”救護車,由信息聯絡組派人在路口接應消防車和救護車。
(3)在火災尚未擴大到不可控制之前,應使用適當移動式滅火器,公司一般使用干粉滅火器來控制火災,時間不宜超過7分鐘。
(4)為防止火災危機相鄰設施,必須及時采取冷卻保護措施,用冷水淋濕裝有易燃易爆物體的容器,并迅速移走火點周圍的易燃、易爆物及貴重物。
(5)注意觀察火災四周情況,避免出現伴隨的人員中毒、建筑物倒塌、物體墜落等事件。
5.2.4廢氣非正常排放應急處置措施
對于廢氣處理設施故障,崗位工如發現故障,在第一時間要立即報告值班室或車間負責人,并做好相應記錄。車間負責人要組織人員在不停機的情況下,進行檢查維修。需要做停機處理的,在經值班室同意后,立即停機檢查。加強管理和運行維護,定期檢修設備設施,迅速有效的排除故障,滿足應急需要。
5.2.5事故廢非正常排放應急處置措施
廠區實行雨污分流制,雨水通過雨水管網排出廠區,雨水總排口設置閥門;運營期間產生的廢水循環使用,不外排。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后,由附近農戶清運作農肥。廠區風險物質儲存區、生產設備及運輸管線發生泄漏燃燒爆炸事故后,由于泄漏物料及消防水的不及時收集以及污水收集過程發生事故,污染物可能通過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引發地表水及地下水環境事件。一旦發生事故產生大量事故廢水,在廠界設置沙袋,切斷與外界的聯系,將事故廢水控制在廠區,事故結束后將事故廢水用罐車運至污水處理廠處理。
5.3 現場救援及控制措施
5.3.1 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與醫院救治
1、救援人員防護、監護措施
救援人員實施搶險時,一定要站在上風頭,服從總指揮的統一指揮。到現場搶險時不能一人到現場,要兩人以上方可進入現場;進入現場前首先要檢查防護用品有效性,然后要戴好防護用品方可進入現場;進入后,要隨時保持與現場指揮保持聯系,以便及時實施救援
2、 現場急救初步措施
現場救治應根據受害人的具體情況,污染物質的化學性質,采取針對性的安全救治措施,超出現場救治能力時,必須盡快聯系就近醫院救治。
要求現場救治人員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并靈活運用。
急救原則:先救命,后療傷;
急救步驟:止血、包扎、固定、救運。
根據現場受傷人員情況,現場急救可采取的急救初步措施有一下幾類:
(1)初步檢查病人神志、呼吸、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并隨時觀察其變化,5分鐘觀察一次;
(2)保持病人的正確體位,切勿隨便推動、搬運病人,以免加重病情;昏迷發生嘔吐病人頭側向一邊;腦外傷、昏迷病人不要抱著頭亂晃;高空墜落傷者,不要隨便搬頭抱腳移動;哮喘發作或發生呼吸困難,病人取半臥位。
(3)保持病人呼吸通暢,已昏迷的病人,應將嘔吐物、分泌物掏取出來或頭偏向一側順位引流出來。
(4)病人發生呼吸道異物阻塞,運用腹部沖擊法等急救手法,使異物排出。
腹部沖擊法:適用于清醒的成人和兒童。搶救者站于病人身后,雙手穿過其腰部,一手握拳,拇指側朝向病人腹部,置于臍與劍突連線的中點。另一手抓住握拳手,使用快速向上的力量沖擊病人腹部。應反復沖擊直至異物排出或病人轉為昏迷每一次沖擊應單獨、有力地進行,以促使異物排出。注意應置于腹部正中位置進行沖擊,勿偏左或偏右,避免放于劍突或肋弓上。
(5)心跳呼吸停止,及時進行心肺復蘇術,即人工呼吸和體外心臟按壓??刹捎醚雠P壓胸式人工呼吸法。
預案啟動后,根據事故性質和規模,由公司應急救援指揮部決定是否通知德州市人民醫院來人進行現場救護,醫院應急室接到報警電話后,應詢問事故發生詳細地點和人員受傷情況,帶足急救藥品后,以最快的時間和最捷徑的路線趕到事故地點。
5.3.2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
現場處置人員應根據環境事故的特點,配備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采取安全防護措施,穿戴防護服、佩戴防毒面具等,嚴格執行應急人員出入事發現場程序。
各類事故安全防護措施見下表所示。
表 5.3-1 安全防護措施表
安全 防護 措施 | 火災 | 呼吸系統防護 | 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緊急事態搶救或逃生時,建議佩帶自給式呼吸器 |
眼睛防護 | 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 ||
身體防護 | 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 ||
手防護 | 戴橡膠手套 |
5.3.3緊急疏散、撤離
事故發生后,企業應急領導小組根據事故對環境的危害程度,及時下令組織無關人員迅速撤離?,F場負責人根據應急救援指揮部下達的緊急疏散命令,立即通知附近崗位人員和周邊村委會負責人,組織員工、周邊居民進行疏散。疏散時,由疏散引導小組引導和護送疏散人員至泄漏區上風方向的安全區,并在疏散或撤離的路線上設立哨位,指明方向。同時做好人員的清點和安置工作,安全區由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指定地點。由安全防護小組對泄漏事故現場周圍劃分禁區并加強警戒和巡邏檢查。除應急搶險人員外,其他人員禁止進入警戒區。必要時,應對企業進廠道路進行暫時的交通管制,當有毒氣體濃度降到允許范圍后,將其解除,恢復正常通行。
當發生火災、爆炸事故時,警戒疏散組應立即警戒事故現場,并打開最近消防通道,當消防車輛到達后,引導消防車輛進入事故現場,同時,禁止無關人員進入事故現場,組織與施救無關人員到安全地帶。
5.3.4 危險區的隔離
(1)危險區的設定:發生環境事故的區域為危險區。
(2)事故現場隔離區的劃定:事故發生后,根據泄漏物質或者或在程度劃定隔離區。
(3)事故現場隔離方法:后勤保障組可采用在主要道路或出入口利用圍繩或警戒帶的方法進行隔離。
(4)事故現場周邊區域的道路隔離:后勤保障組設置警示牌進行隔離。
5.3.5應急救援隊伍的調度及物資保障
應急救援隊伍的調度及物資保障統一由應急指揮部協調,突發環境事件時主要采取下列行動:
(1)結合實際啟動并實施相應級別的應急預案,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
(2)啟動本部門的應急指揮機構;
(3)協調組織應急救援力量開展應急救援工作;
(4)需要其他應急救援力量支援時,向有關部門請求。
現場配備的應急救援器材,主要有防毒面具、各種應急藥品、堵漏木塞等。
5.3.6防止次生災害
泄漏現場應去除或消除所有可燃和易燃物質,所使用的工具嚴禁粘有油污,防止發生爆炸事故。對于發生的物料泄漏事故,無法收集的液體采取中和、稀釋等措施處理后,使消防廢水進入導排系統,現場處置人員應根據現場情況確定事故廢水的暫存、導流、堵截以及處理。關閉雨水排放閘閥并打開應急事故調節池閘閥。同時調度部門應通知廠內污水處理站做接納高濃度臨時污水的準備。
對于火災事故,滅火同時應盡快關閉事故場所一切電源、物料輸送系統和生產設備,做到有序、安全停產。對著火點周圍設備進行噴水冷卻降溫,以免溫度過高引起設備本身或管線破裂,造成繼發事故。
5.4 應急監測
公司應急監測部門第一時間對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進行環境應急監測,掌握第一手監測資料,并配合地方環境監測機構進行應急監測工作。
根據監測結果,綜合分析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污染變化趨勢,并通過專家咨詢和討論的方式預測并報告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發展的情況和污染物變化情況,作為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決策的依據。
5.4.1 應急監測方案的確定
廠區內一旦發生泄漏、火災事故后,需要及時迅速對廠區內外大氣環境、水環境的進行監測,掌握第一手監測資料,上報應急指揮部。
(1)應急監測委托德城區相關檢測單位進行檢測,環境監測人員應迅速到達事故現場,用小型、便攜、簡易、快速檢測儀器或裝置,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了解下述內容:
①污染物質種類;
②污染物質的濃度;
③污染的范圍及其可能的危害等作出判斷。實施應急監測是做好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處置、處理的前提和關鍵。
(2)不能現場進行監測的項目,必須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目的地采樣,一般不超過10分鐘,迅速送至實驗室進行化驗。
(3)監測數據可用電話或書面的形式以最快速度上報應急指揮中心。
(4)應急監測應做到當事故發生直到事故最終處理終結的全過程監測,其監測頻次以滿足較少損失和事故處理以及事故發生后的生產恢復的需求。
5.4.2 應急監測因子
廢氣監測:廠內發生泄漏、火災事故后,需要進行快速檢測的主要大氣污染物為顆粒物。
廢水監測:廠內發生事故后,需要進行快速檢測的主要廢水污染物為pH、NH 3 -N等。
5.4.3 監測布點及頻次
采樣斷面(點)的設置一般以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地點及其附近為主,同時必須注重人群和生活環境,考慮地表水、居民住宅區空氣、農田土壤等區域的影響,合理設置參照點,以掌握污染發生地狀況、反應事故發生區域環境的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圍為目的。
對破壞環境污染事故所污染的地表水、大氣和土壤均應設置對照斷面(點)、控制斷面(點),盡可能以最少的斷面(點)獲取足夠的有代表性的信息,同時需考慮采樣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1、監測布點
①大氣監測布點
a、以事件地點為中心,根據事件發生地的地理特點、風向及其他自然條件,在事件發生地下風向影響區域、拋體或低洼地等位置,按一定事件間隔的圓形布點采樣。
b、根據污染物的特性在不同高度采樣,同時在事故的的上風向適當位置布設監測對照點。
c、在距事件發生地最近的居民住宅或其他敏感區域應布點采樣。
d、采樣過程中應注意風向的變化,及時調整采樣點位置,應同時記錄氣溫、氣壓、風向和風速等。
②水質監測布點
在項目周邊監測井及周邊地表水進行布點監測,同時上游設置參照點。
2、監測頻次
污染物進入周圍環境后,隨著稀釋、擴散、降解和沉降等自然作用以及應急處理處置后,其濃度會逐漸降低。為了掌握事件發生后的污染程度、范圍及變化趨勢,常需要實時進行連續的跟蹤監測,對于確認事件影響的結束,宣布應急響應應行動的終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急監測全過程應在事發、事中和事后等不同階段予以體現,但各階段的監測頻次不盡相同。
3、監測人員防護措施
現場應急監測分析方案的具體實施均是由應急監測工作者完成的,而每一污染事故都可能危及分析人員的人身安全。為了保護分析人員并有效地實施現場快速分析,在實施應急監測方案之前,還應該配備必要的防護器材,如防火防化服、防毒工作服、酸堿工作服、防毒呼吸器、面部防護罩、靴套、防毒手套、頭盔、頭罩、口罩以及應急燈等。
4、監測分工
公司利用的外部監測資源主要為德城區環境監測中心,能夠及時組織監測污染物特征物質,當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內部監測能力不足時,立即聯系外部監測機構,開展監測工作,為應急處置提供決策服務。
5.5信息報告與發布
當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根據應急預案要求,當事人或發現者及時把信息向負責人報告,負責人根據事件情況及時匯報應急指揮部,并進行前期處置,避免事件擴大。應急指揮部根據事件情況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德城區人民政府、德州市生態環境局直屬分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
5.5.1 責任主體
1、突發事故部門和指揮部為逐級責任報告部門;事故風險源的崗位員工和第一發現者以及責任報告部門和指揮部的負責人為逐級責任報告人。
2、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向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報告突發環境事件,有權舉報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規定履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理職責的部門、單位及個人。
3、對群眾舉報的突發環境事件,無論屬于哪個部門主管的,接報部門應立即向應急指揮中心報告。
5.5.2 報告原則
1、按照“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的原則,一旦發現突發環境污染信息,污染源崗位員工或第一發現者應視突發事故的性質,可能造成的影響和危害程度,及時逐級上報信息。
2、一旦出現突發環境污染事故影響范圍超出本公司范圍的態勢,公司指揮部要根據緊急處置工作的需要,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應急指揮小組報告,共同協調指揮下做好處置工作。
5.5.3 報告時限
1、突發環境事故所在部門在5分鐘內向公司應急指揮小組和指揮部報告同時組織職工進行自救互救。
2、指揮部在5分鐘內向法人代表(或總經理)報告,并在半小時內向德城區應急領導小組和德州市生態環境局直屬分局報告。
5.5.4 信息上報
1、上報信息類別
突發環境事件的報告分為初報、續報和處理結果報告三類:
(1)初報:初報是首次上報的信息。
(2)續報:初報以后的后續上報的信息。
(3)結果報告:上報的處理結果報告。
2、報告時限
(1)初報:要求從發現事件起第一時間上報。
(2)續報:在查清有關基本情況后隨時上報。
(3)結果報告:在事件處理完畢后立即上報。
3、報告方式及內容
(1)初報
初報可用電話或傳真直接報告,主要內容包括:突發環境事件的類型、發生時間、發生地點、初步原因、主要污染物質和數量、人員受害情況、自然保護區受害面積和瀕危物種生存環境受到破壞程度、事件潛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況。
(2)續報
續報必須是書面報告,可通過網絡或傳真等報告,視突發環境事件進展情況可一次或多次報告。在初報的基礎上報告突發環境事件有關確切數據、發生的原因、過程、進展情況、危害程度及采取的應急措施、措施效果等基本情況。
(3)結果報告
處理結果報告采用書面報告,處理結果報告在初報和續報的基礎上,報告處理突發環境事件的措施、過程和結果,突發環境事件潛在或間接的危害及損失、社會影響、處理后的遺留問題、責任追究等詳細情況。處理結果報告應當在突發環境事件處理完畢后立即報送。
4、信息上報程序
在得知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應急指揮部應當立即派人趕赴現場調查了解情況,采取措施努力控制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繼續擴大,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性質和類別作出初步認定,并把初步認定的情況及時上報給公司應急指揮部,應急指揮部根據事件級別上報德州市生態環境局直屬分局和德城區人民政府。
緊急情況下,可越級上報。
5.5.5 報告受理機構的聯系方式
報告受理機構的聯系方式見附件。
5.5.6 信息通報
發生火災、爆炸、中毒、重大傷亡事故和重(特)大環境污染和人員傷害等事故,在第一時間,按事故類別向德州市生態環境局直屬分局、德城區應急管理局、公安消防等部門報告,其他政府部門的信息上報,由總指揮或指令有關人員立即通過電話或派員向政府有關部門報告/通報事故情況。
突發環境事件要第一時間報告環保部門,撥打德州市生態環境局直屬分局電話“0534-5018186”。
5.5.7 事故報告內容
1、事件發生后,事件當事人、發現人或值班人員應立即報告公司值班人員,或直接報告公司主要負責人,并立即實施救援。
2、公司主要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當于半小時內向德城區環保部門報告。
3、情況緊急時,事件現場有關人員可以直接向德城區環保部門和負有安全監督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
4、事件發生后應在24小時內將正式書面事件報告上報公司安全環保管理部門。
5、報告事件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1)公司概況;針對企業實際情況進行匯報;
(2)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件現場情況;
(3)事件的簡要經過;
(4)事件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
(5)已經采取的措施;
(6)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6、主要負責人接到事件報告后,應當立即啟動事件相應應急預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件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7、事件發生后,有關單位和人員應當妥善保護事件現場以及相關證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事件現場、毀滅相關證據。
8、因搶救人員、防止事件擴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動事件現場物件的,應當做出標志,繪制現場簡圖并做出書面記錄,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痕跡、物證。
5.6 應急終止
通知本單位相關部門、周邊企業(或事業)單位、社區、社會關注區及人員事件危險已解除;
對現場中暴露的工作人員、應急行動人員和受污染設備進行清潔凈化;
當事故得到控制后,成立事故處理小組,做好事故善后處理工作。在主管副總經理領導下,成立由生產處、辦公室、后勤處等有關處室和發生事故的主管人員參加的事故調查小組,查明事故原因,檢查事故現場,消除潛在隱患,落實防范措施,追究事故責任,調查事故人員傷亡、損失情況,擬定《事故調查報告》,并向上級有關部門匯報。在主管副總經理指導下,成立事故搶修組,研究搶修方案,消除事故隱患,為恢復生產做準備。在主管副總經理指導下,由辦公室、財務處、后勤處等處室和事故發生單位的領導組成事故善后處理組。負責事故中受傷、中毒人員的醫療救護等善后處理工作,接待來訪工作等。事故結案工作要在主管副總經理指導下,由事故調查組負責。
(1)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理工作結束后,應組織相關部門認真總結、分析、吸取事故教訓,及時進行整改;
(2)組織各專業組對應急計劃和實施程序的有效性、應急裝備的可行性、應急人員的素質和反應速度等作出評價,并提出對應急預案的修改意見;
(3)參加應急行動的部門負責組織、指導環境應急隊伍維護、保養應急儀器設備,使之始終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
組織環境監測、環境評價人員及相關部門專家對事故進行污染損失評估。弄清楚污染狀況和污染覆蓋面,確定事故的波及范圍和影響程度,對事故污染的經濟損失進行評估,評價報告報環保部門作為事故處理的依據。
6 后期處置
應急行動結束后,企業要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善后工作主要包括:事故現場的后期處置、人員救治及損失賠償,生態環境污染治理及植被恢復,經驗教訓總結及應急方案改進等內容。若發生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由本企業負責突發環境事件的善后處置工作,在充分調度社會資源仍不能徹底消除污染隱患、確保當地環境安全的情況下,可逐級向上級政府請求支援。
6.1 善后處置與恢復重建
6.1.1 現場保護
(1)事故處理期間,由后勤保障組進行警戒,禁止無關人員進入;
(2)事故處理結束后,事故發生部門、崗位實行警戒,未經應急指揮部批準,所有人員禁止進入事故現場;
(3)事故現場拍照、錄像,除事故調查管理部門或人員外,需經總指揮批準;
(4)事故現場的設備、設施等物件證據不得隨意移動和清除,搶險必須移動的需作好標記。
6.1.2 現場洗消
當泄漏源等完成封堵后,需要及時進行清洗現場,對現場進行清水沖洗,直至現場未見明顯泄漏物料?,F場消洗工作由后勤保障組執行。
現場消洗產生的二次污染物主要為沖洗后的廢水,沖洗廢水經事故水管道送至事故應急池,處理達標后排放。事故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泄漏物等要妥善收集,由應急辦公室統一處置。
現場洗消工作由后勤保障組相關人員組成洗消領導小組,由生產車間人員組成洗消隊伍具體實施,設備部和安環部協助。在穿戴好防護用品的情況下對事故現場及救援車輛進行洗消處理,防止腐蝕性物質擴散或被帶出現場。重大事故,由專業消防隊伍負責洗消工作。清消水排入事故池,嚴禁直接外排,以免污染周圍農田及地下水源,造成環境污染事故。
根據滅火、搶險后事故現場的具體情況,消洗處理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稀釋:用水、清潔劑、清洗液等稀釋現場污染物料;清洗、稀釋后的污染物排入事故池,經污水處理站處理合格后外排。
(2)處理:對應急行動工作人員使用過的衣服、工具、設備設施進行處理,應急救援人員從現場撤出后,使用過的衣服或其他物品應該集中儲藏,作為危險廢物處理;
(3)物理去除:使用刷子、吸塵器等出去一些顆粒性污染物;
(4)中和:中和一般不直接用于人體,一般可用碳酸氫鈉、醋、漂白劑等用于衣服、設備和受污染環境的清洗;
(5)吸附:可用吸附劑吸收污染物,單吸附劑使用后要回收、處理;
(6)隔離:用隔離繩將事故現場與其他場所隔離開,或用沙袋、砂土、圍堰等將受污染環境圈圍起來,以免污染擴散,污染物質采用前述方法進行處理。
6.1.3 善后處置
1、根據現場專家組的科學結論及相應監測意見,組織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理后援力量開展現場處置工作,消除污染隱患。同時監測部門提供跟蹤性監測。
2、負責組織有關部門或專業機構進行突發環境事件現場清理工作,使事發現場恢復到相對穩定、安全的基本狀態,防止發生次生事故。必要時由專業技術部門提供技術支持,對潛在的隱患進行監測與評估,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根據現場調查情況及相應技術支撐部門的科學依據,對突發環境事件中涉及的損害賠償問題,依據行政調解程序進行。做好人員的救治及安置工作,對全企業員工做好精神安撫工作,對受傷嚴重人員繼續治療,并及時對環境應急工作人員辦理意外傷害保險賠償事務,以保證企業人心穩定,快速調整狀態,盡快恢復正常生產。
4、根據突發環境事件認定結論,下達行政處理意見,并對突發環境事件進行通報。
5、當現場處理完畢后,負責人負責通知電工檢查電源線路,檢查工藝管線的損壞情況,設備管理人負責設備檢修,辦公室人員配合環保監測人員進行現場相關項目監測,當班班長組織員工清理現場,確保環保設施正常運行、雨污導排系統暢通等應急能力恢復后,方可恢復生產,若形成事故,廠區配合事故調查組進行事故調查。
6.1.4 生產秩序恢復
發生重大事故后,經隱患排查,確認事故現場無隱患并經本地政府同意后,公司應調整人員、調試設備,盡快恢復生產,盡可能降低事故造成的損失。
對于因泄漏等造成較大范圍的環境污染事故時,應組織專業人員對所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評估,建立較長時間的環境監測機制,組織專業人員處理被污染的環境區域,采取合理化的方式恢復受損的環境。
6.1.5 人員安置
根據住院人的人數及病情,安排好傷員的陪同護理人員,照顧好傷員的生活及的工作,讓他們感受到公司對他們的關懷和溫暖。
6.2 調查與評估
(1)應急指揮部指導有關部門及突發環境事件單位查找事件原因,防止類似問題的重復出現。
(2)各應急小組負責編制總結報告,應急終止后上報。
(3)開展應急過程評價,組織有關專家、技術人員,會同德城區相關管理部門組織實施。
評價的基本依據:
①環境應急過程記錄;
②各應急小組的總結報告;
③現場應急指揮部掌握的應急情況;
④環境應急行動的實際效果及產生的社會影響;
⑤公眾的反映等。
得出的主要結論應涵蓋以下內容:
①環境事件等級;
②環境應急總任務及部分任務完成情況;
③是否符合保護公眾、保護環境的總要求;
④采取的重要防護措施與方法是否得當;
⑤出動環境應急隊伍的規模、儀器裝備的使用、環境應急程度與速度是否與任務相適應;
⑥環境應急處置中對利益與代價、風險、困難關系的處理是否科學合理;
⑦發布的公告及公眾信息的內容是否真實,時機是否得當,對公眾心理產生了何種影響;
⑧得出的其他結論等。
(4)根據實踐經驗,各環境應急小組負責組織對應急預案進行評估,并及時修訂應急預案。
7 應急保障
7.1 通信與信息保障
(1)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應急指揮辦公室成員及各應急救援小組成員必須保持移動通訊24小時開機狀態(通訊聯絡方式見附件),應急指揮辦公室必須24小時有人值班;
(2)應急指揮辦公室公布應急電話,并根據職務及任職人員的變動情況及時更新聯系方式,并將聯系方式發放到各部門及車間;
(3)周邊人員需要疏散時,宣傳通訊組應利用電話及時告知公眾撤離;
(4)在易燃易爆場所,所有通訊設備都必須保證本質安全,具備防爆功能,避免因使用手機而引起火災爆炸。
7.2 應急隊伍保障
公司建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組織機構,培訓一支常備不懈,熟知環境應急知識,充分掌握各類突發環境事件處置措施的預備應急力量;定期組織環境應急實戰演練,提高防范和處置突發性環境事件的技能,增強實戰能力,保證在突發環境事故發生后,能迅速趕赴現場完成搶救、排險、消毒、監測等現場處置工作。
各職能小組人員構成若有變動的,由其上級機構作出人員調整說明,并及時補足人員,對于新入組的成員,組長要盡職盡責,將本小組職責說明,并做好小組內應急演練和培訓。
(1)公司成立應急組織機構,根據各自分工做好應急救援中的各項工作;
(2)落實應急救援組織,應急救援指揮部成員、應急指揮辦公室成員及各應急救援小組成員應按照專業分工,本著專業對口、便于領導、便于集結和開展救援的原則,每年3月上旬,應急指揮辦公室根據人員變化進行組織調整,確保應急救援組織的落實;
(3)應急指揮辦公室人員與德城區消防、醫療等專業救援隊伍保持聯絡,確保事故救援時及時有效;
(4)各應急救援小組負責人定期組織救援訓練和學習,各小組按專業分工每年訓練兩次,提高指揮水平和救援能力,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措施,學會如何在危險環境中保護自己。
7.3 應急物資裝備保障
(1)各部門和車間按照任務分工做好物資器材準備,如必要的指揮通訊、報警、洗消、消防、搶修等器材及交通工具,以及應急藥品、應急照明設備、個人防護用品等物資;上述各種器材及物資的歸屬部門指定專人保管,并定期檢查保養,使其處于良好狀態,各重點目標設救援器材柜,專人保管以備急用。
(2)安環部建立全公司應急物資和器材臺帳,制定定期檢查保養制度,并檢查其執行情況。
(3)應急物資設置情況
應急物資和裝備保障具體設置情況見下表。
表7.3-1 公司應急物資設置情況一覽表
應急物資分類 | 物資名稱 | 數量 | 設置位置 | 管理責任人 | 聯系電話 |
消防設施 | 干粉滅火器 | 26個 | 車間及?;穾?/span> | 孟祥震 | 15266917834 |
消防栓 | 16個 | 廠區 | |||
消防沙 | 3噸 | 廠區 | |||
消防鍬 | 5把 | 廠區 | |||
消防桶 | 5個 | 廠區 | |||
消防水池 | 1座 | 廠區 | |||
消防泵房 | 1座 | 廠區 | |||
消防水帶 | 2條 | 車間 | |||
事故水泵 | 2個 | 車間 | |||
應急防護器材 | 防塵口罩 | 若干 | 車間 | ||
防護手套 | 若干 | 車間 | |||
防護眼鏡 | 5副 | 車間 | |||
防護靴 | 5雙 | 車間 | |||
防毒面具 | 2個 | 車間 | |||
安全帽 | 10個 | 應急辦公室 | |||
安全帶 | 2條 | 應急辦公室 | |||
急救藥箱 | 1個 | 應急辦公室 | |||
應急手電 | 2個 | 應急辦公室 | |||
應急照明燈 | 20個 | 全廠 | |||
其他裝備 | 疏散標示 | 15處 | 全廠 | ||
監控設施 | 12處 | 全廠 | |||
洗淋器 | 7處 | 全廠 |
同時公司周邊企業具有一定的應急物質和裝備,公司成立以來,與公司鄰近的單位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相互依存,互利互惠。在事故發生時,能夠給予公司運輸、人員、救治以及救援物資等方面的幫助。同時也能夠依據救援需要,提供其他相應支持。
7.4 其他保障
7.4.1資金保障
公司建立安全生產投入保障制度,安全費用的提取根據《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和使用管理辦法》(財企[2012]16 號)第二章第八條中規定的提取標準進行提取,用于完善和改進企業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完善和維護安全防護設施設備、應急救援器材和監控設備等的定期檢查、安全防護用品應急救援物資采購、應急救援演習和應急人員培訓等,不得挪作他用,年終統計開支使用情況,向指揮部匯報。如果超支應申請補足金額,保障應急狀態時公司應急經費的及時到位。安環部負責制定安全費用的使用計劃,財務部負責做好安全費用臺賬。
7.4.2交通運輸保障
公司配備1輛應急車輛,歸辦公室調度,負責應急時的物資運輸和傷員緊急救護。
7.4.3治安維護
治安方面包括保衛日常巡邏,夜間值班巡邏,歸安環部調度,應急狀態下負責現場治安、警戒和人員疏散。
預案啟動后由應急救援組和后勤保障組配合,負責現場人員疏散、救護工作,并控制好現場做好治安保障工作。用彩帶設置警戒線,限值人員進出,避免無關人員進入危險區域及危害波及區域;為事故發生后的單位和人員提供一切方便、避免因措施不當而導致人為事故或繼發性事故蔓延或擴大。在110民警到達現場后,主動說明情況并積極配合民警展開工作。
7.4.4技術支撐
公司配有消防設施配置圖、工藝流程圖、現場平面布置圖和周圍地理圖、氣象資料、危險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工藝操作規程等。專業技術人員熟悉工藝及設備性能,技術部門能夠制定應急救援中應急處置的技術方案和措施。
專業人員負責專項事件時的事件處理。同時,對事件處理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技術或設備等方面的問題時,指揮部可聯系行業專家咨詢或同行業單位進行協助。
7.4.5制度保障
(1)值班制度,建立晝夜值班制度;
(2)檢查制度,每月結合安全生產工作檢查,定期檢查應急救援工作落實情況及器具保管情況;
(3)例會制度,每月結合安全例會,研究應急救援工作;
(4)培訓制度;包括職工三級安全教育制度、安全生產培訓制度、應急預案培訓制度等;
(5)車輛管理制度:機動車輛通行規定、運輸車輛進入公司區的管理規定;
(6)應急救援裝備物資藥品等檢查、維護制度:事故柜管理制度、勞動保護用品穿戴、使用、保管管理制度、消防設施安全管理制度;
(7)演練制度:應急預案演練制度、消防演練制度,每年組織至少兩次演練;
(8)安全生產費用使用管理制度。
7.4.6后勤保障
應急救援后勤及時發放應急救援的物質、消防器材和勞動防護用品;確保應急救援資金、車輛的需要。保障通訊、交通的順暢。保障應急救援對人員的需要。
7.4.7外部救援保障
(1)單位互助
與本企業鄰近的單位在運輸、人員、救治以及救援等方面能夠給予幫助。同時也能夠依據救援需要時,提供其他相應支持。
(2)請求政府協調應急救援力量
當事件趨于擴大需要外部力量救援時,及時向德城區人民政府、德州市生態環境局直屬分局或德城區應急管理部門報告,由德城區人民政府應急辦發布支援命令,調動相關政府部門進行全力支持和救護,主要參與部門有:
①公安部門:
協助我廠進行警戒,封鎖相關道路,防止無關人員進入事件現場和污染區。
②消防部門
發生火災事件時,可在十分鐘內到達現場進行滅火、救護。
③應急管理部門
發生事件時,到我廠指導事件救援工作及調查事件情況。
④環保部門
提供事件發生時的實時監測和同時監督企業對污染區的處理工作。
⑤電信部門
保障外部通訊系統的正常運轉,能夠及時準確發布事件的消息和發布有關命令
⑥醫療單位
提供傷員、中毒救護的治療服務和現場救護所需要的藥品和人員。德州市人民醫院為醫療救治醫院,出現人員受傷時,可撥打電話:120、0534-2637114。
8 預案管理
8.1 培訓與演練
預案的編制必須經過一個持續改進,并不斷完善的過程。由于受經驗、技術和理論等方面的限制,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意外情況發生,因此應定期對應急救援人員或員工進行預案內容的培訓,確保應急救援人員熟知救援過程和方法,能在救援過程中密切配合。
8.1.1 培訓管理部門
應急預案的培訓由安環部發起,專職安全員負責定期或在應急預案修訂后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內容、應急救援人員職責、事故應急救援知識、應急救援器材的使用采用授課、觀看錄像、現場演示、張貼海報等各種方式對公司員工進行教育、宣傳,并向公司周邊人員進行宣傳、告知。
8.1.2 培訓主要內容
(1)如何識別公司環境風險源分布;
(2)公司應急救援組織機構和各救援小組職能;
(3)如何啟動緊急報警系統及信息的上報程序;
(4)應急救援現場處置措施;
(5)各種應急設施的使用方法及維護保養方法;
(6)事故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常識;
(7)防護用品的正確佩戴和使用;
(8)呼叫自救方法;
(9)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項。
8.1.3 應急培訓計劃
(1)應急救援人員的培訓,由公司專職安全員負責進行,每年培訓1次,主要是提高應急救援人員的技能和素質,便于在搶修搶險中有效的發揮作用;
(2)員工應急響應的培訓,每年2次以上,目的是讓員工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有條不紊的按預案執行;
(3)社區或周邊人員應急響應知識的宣傳,由安環部負責,每年一次,讓社區或周邊人員了解環境污染事故的特點,以及應急響應的步驟,做到遇事不慌、有備無患;
(4)根據預案的變更情況臨時組織變更后的預案培訓。
8.1.4 應急預案演練
為確保在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時,能夠及時組織應急救援,每年都要定期開展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演練。
(1)演練的準備:確定演練的內容和方式,制定演習方案,準備所需器材,對參演人員進行必要的培訓,制定演練的安全措施。
(2)演練的范圍與頻次:全公司范圍內進行演練,每年進行一次。
(3)演練組織:由應急指揮辦公室負責,具體工作由安環部承擔。
(4)安環部將應急人員、管理人員、指揮人員等應急預案的培訓和演練對象納入每年的培訓計劃中,安環部負責組織和實施。培訓和演習盡可能邀請互動單位參加。
(5)應急救援培訓完畢后,做好總結和記錄。內容包括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培訓教師、參加培訓人員、培訓考核結果等。
(6)演練結束后,做好總結、記錄和考核。內容包括:
a、演練時間、地點和參加人員;
b、演練項目和具體內容;
c、演練動用的設備、物資;
d、演練效果;
e、演練發現的問題和改進建議;
f、演練考核結果;
g、演練過程中記錄的文字和錄制的音像資料等。
8.2 獎勵與責任追究
8.2.1責任
突發環境事件處置工作實行領導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有關規定對有關責任人員視情節和危害后果給預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不認真履行環境法律、法規,而引發環境事件的;
2、不按照規定制定本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拒絕承擔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準備義務的;
3、不按規定報告突發環境事件真實情況的;
4、拒不執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不服從命令和指揮,或在事件應急響應是臨陣脫逃的;
5、盜竊、貪污、挪用環境事件應急工作資金、裝備和物資的;
6、阻礙環境事件應急工作人員執行任務或進行破壞活動的;
7、散布謠言,擾亂救援秩序的;
8、有其它對環境事件應急工作造成危害行為的。
8.2.2獎懲
公司每年針對應急預案演練、培訓、預案完善和事件應急救援中做出貢獻的部門和個人進行獎勵,對事件責任者進行處罰。
1、編制和預案管理中做出成績的工段和個人實行年底獎勵,個人評為優秀個人,工段評為預案編制和管理先進單位。對預案執行不好的個人和單位提出批評。
2、對公司級演練和車間級演練進行總結評比,對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現金獎勵,對演練準備和配合及實施不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現金處罰,根據評比情況給予適當的獎勵及處罰。
3、對應急救預案培訓實施單位年底進行評比,對培訓工作做出貢獻和成績突出者進行現金獎勵。對培訓工作敷衍了事者給予批評。
4、對應急救援工作中出色完成應急處置任務成績顯著的、搶排險事件或搶救人員有功的、使國家企業人身財產安全減少或免受損失的、對應急工作提出重大建議且實施效果較好的人員進行獎勵。對不按規定執行預案的、拒絕履行應急救援任務的、不及時報告事件真實情況貽誤救援工作的、不服從指揮臨陣脫逃的、盜竊挪用應急救援物資的、散步謠言的、其他危及應急救援的進行處罰,違反刑法的按刑法處理。
8.3 應急預案備案
本預案報德州市生態環境局直屬分局備案。
8.4 修訂
企業結合環境應急預案實施情況,至少每三年對環境應急預案進行一次回顧性評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及時修訂:
①面臨的環境風險發生重大變化,需要重新進行環境風險評估的;
②應急管理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發生重大變化的;
③環境應急監測預警及報告機制、應對流程和措施、應急保障措施發生重大變化的;
④重要應急資源發生重大變化的;
⑤在突發事件實際應對和應急演練中發現問題,需要對環境應急預案作出重大調整的;
⑥其他需要修訂的情況。
對環境應急預案進行重大修訂的,修訂工作參照環境應急預案制定步驟進行。對環境應急預案個別內容進行調整的,修訂工作可適當簡化。
企業環境應急預案有重大修訂的,應當在發布之日起 20 個工作日內向原受理部門變更備案。環境應急預案個別內容進行調整、需要告知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應當在發布之日起 20 個工作日內以文件形式告知原受理部門。
應急預案修訂后公司應當及時向德城區相關管理部門報告應急預案的修訂情況,并按照有關應急預案報備程序重新備案。
9 附則
9.1 名詞術語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預案。
突發環境事件,是指因事故或意外性事件等因素,致使環境受到污染或破壞,公眾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受到危害或威脅的緊急情況。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是指針對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為確保迅速、有序、高效地開展應急處置,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而預先制定的計劃或方案。
環境風險,是指突發環境事件對環境(或健康)的危險程度。
危險源,是指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
環境敏感點,參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中“環境敏感區”的定義。環境敏感區是指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自然、文化保護地,以及對建設項目的某類污染因子或者生態影響因子特別敏感的區域,主要包括:
(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飲用水水源保護區;
(二)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草原、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重要濕地、天然林、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區、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產卵場及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天然漁場、資源性缺水地區、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封閉及半封閉海域、富營養化水域;
(三)以居住、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辦公等為主要功能的區域,文物保護單位,具有特殊歷史、文化、科學、民族意義的保護地。
應急準備是指針對可能發生的環境污染事件,為迅速、有序地開展應急行動而預先進行的組織準備和應急保障。
應急響應是指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后,有關組織或人員采取的應急行動。
應急救援是指環境污染事件發生時,采取的消除、減少事件危害和防止事件惡化,最大限度降低事件損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動。
恢復是指突發環境事件的影響得到初步控制后,為使生產、工作、生活和生態環境盡快恢復到正常狀態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動。
應急演練,是指為檢驗應急預案的有效性、應急準備的完善性、應急響應能力的適應性和應急人員的協同性而進行的一種模擬應急響應的實踐活動。
9.2 應急預案實施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由環保辦負責發布和解釋。
10 附件
附件1: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單
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告單
報告單位 |
| 報告人姓名 |
|
事故發生時間 | 年 月 日 時 分 | 報告人電話 |
|
事故持續時間 | 時 分 | 報告人職務 |
|
事故地點/部位 |
|
|
|
泄漏物質的危害特性 |
| ||
事故發生原因及簡要經過 |
| ||
已造成或可能造成的污染情況 |
| ||
已采取的措施 |
| ||
與有關部門協調情況 |
| ||
事態發展情況預測 |
| ||
請求支持的內容 |
| ||
填報時間 |
| 年 月 日 時 分 |
|
附件3:應急演練記錄表
應急演練記錄表
公司名稱 |
|
演習目的: |
|
時間: | 地點: |
演習參加人員: |
|
演習觀摩人員: |
|
演習指揮人員: |
|
演習過程:
| |
演習總結:
| |
記錄人: | 記錄時間: |
附件4:企業應急成員聯系電話
應急小組 | 姓 名 | 職 務 | 聯系方式 |
應急總指揮 | 李延華 | 總經理 | 13361021057 |
副總指揮 | 于小雷 | 分管副總 | 15954774723 |
醫療救護組 | 宮長峰 | 銷售部部長 | 18888239031 |
警戒疏散組 | 楊斌 | 質檢員 | 18705346690 |
搶修搶救組 | 孟祥震 | 生產部長 | 15266917834 |
通訊聯絡組 | 馬云靜 | 辦公室主任 | 18753462762 |
物資供應組 | 李延會 | 采購部部長 | 18605346999 |
應急檢測組 | 王金虎 | 技術部長 | 18766037201 |
應急辦公室 | 杜娟 | 安環部 | 15053466126 |
附件5:外部相關單位聯系電話
序號 | 單位名稱 | 聯系方式 |
1 | 消防報警電話 | 119 |
2 | 醫療急救電話 | 120 |
3 | 公安報警電話 | 110 |
4 | 德州市生態環境局 | 0534-2623186 |
5 | 德州市應急管理局 | 0534-2687162 |
6 | 德州市公安局 | 0534-2292286 |
7 | 德州市生態環境局直屬分局 | 0534-5018186 |
8 | 德城區應急管理局 | 0534-2100765 |
9 | 德州市公安局德誠分局 | 0534-2622102 |
10 | 德州市人民醫院 | 0534-2637114 |
11 | 德城區人民政府 | 0534-2622630 |
12 | 德州天衢工業園管委會 | 0534-2363911 |
13 | 德州卓澳水質凈化有限公司 | 0534-2758968 |
14 | 德州實華化工有限公司 | 0534-2277002 |
附件10:現場處置預案
丙烯酸泄露現場處置預案
| 區域(裝置)名稱 | ?;穾?/span> | |
事故特征 | 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 | 在運輸、儲存、使用過程中,若由于操作失誤,或由于塑料桶的質量問題,均有可能導致丙烯酸泄漏 | |
可能發生的季節、時段 | 在儲存過程易發生泄漏事故,無明顯季節性規律。 | ||
事故危害程度 | 丙烯酸為無色液體,有刺激性氣味。易燃,其蒸氣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能引起燃燒爆炸。與氧化劑能發生強烈反應,在受熱、光和紫外線的作用下易發生聚合,放出大量熱量而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遇熱、光、水分、過氧化物及鐵質易自聚而引起爆炸 | ||
事故征兆 | 生產中巡回?;穾?/span>貯存情況。 | ||
應急組織與 職責 | 組織與人員 | ?;穾?/span>負責人、當班人員 | |
應急職責 | 1、發現事故和隱患及時處理和報告; 2、事故初期時,實施現場應急處置; 3、聽從上一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的指揮進行應急救援; 4、預計事故擴大時報告并請求啟動上一級應急救援預案 | ||
| 步驟 | 緊急處置 | 負責人 |
發現異常 | 發現丙烯酸泄漏 | 事故第一發現人 | |
報警:?;穾?/span>負責人 火警:119 急救:120 匪警:110 | 向?;穾?/span>負責人報告:*日*時*分,**裝置發生泄漏,泄漏量,已采取的措施, **人在**區域出現異常,請求支援 | 事故第一發現人 | |
向公司應急指揮中心報告(報告內容同上) | 事故第一發現人 | ||
向 110、119 和 120 報警(如需要,報告內 容同上) | 事故第一發現人或?;穾?/span>負責人 | ||
指揮人員迅速撤離事故現場,設置警戒區域 | ?;穾?/span>負責人 | ||
現場處置 | 立即上報?;穾?/span>負責人,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切斷泄漏源,立即進行現場通風 | 事故第一發現人 | |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并進行現場隔離,嚴格限制出入;盡可能切斷泄漏源。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 | ?;穾?/span>負責人 | ||
人員救護 | 將受傷人員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 指定人員 | |
救援接應 | 指派人員打開應急救援通道,引導救援力量到達 | ?;穾?/span>負責人 | |
應急擴大(應急裝置失敗或人員傷亡擴大) | 通知車間擴大撤離人員區域,增加消防等隔離措施 | ?;穾?/span>負責人 | |
請求啟動上一級應急救援預案 | ?;穾?/span>負責人 | ||
處置流程 | 不同情況下,報警和應急裝置、人員救護等可同時進行或適當調整,以避免事故進一步擴大和產生次生災害為準則 | ||
事故報告 | (1)單位名稱;(2)事故發生時間、地點及事故現場情況;(3)事故簡要經過;(4)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5)已經采取的措施 | ||
現場恢復 | 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達到生產設施要求后方可運行 | ||
防護器具 | 一般不需特殊防護,高濃度接觸時可戴安全防護眼鏡 | ||
救援器材 | 干粉滅火器、消防栓、堵漏材料、應急泵 | ||
救援對策 | 1、應急救援時,應貫徹“以人為本,環境優先”的原則,先搶救受傷人員。 2、應急救援時應注意,防止事故擴大 3、應急救援人員必須采取可靠的安全防護措施后方可進入現場,參加應急救援行動 | ||
人員能力 | 1、個人無把握處理時,立即呼叫周圍人員共同處理 2、進入事故現場救援必須保證 2 人以上,嚴禁單獨行動 3、進入現場人員身體素質要過硬,沒有生病或身體不適 | ||
救援結束 | 1、險情排除后,組織相關人員對現場進行認真的檢查,防止遺漏,再次造成事故。 2、保護好現場,以便查清事故原因,吸取教訓,制定防范措施。 3、征得有關部門同意后,對現場進行徹底清洗處理,人員、設備、現場衛生,全面到位。 | ||
特別警示 | 1、保持救援電話暢通 2、對應急救援器材進行經常性的檢查和保養 3、應急疏散時的人數查點 4、救援結束后的人員、物資查點。 |
液萘泄露現場處置預案
| 區域(裝置)名稱 | 液萘儲罐 | |
事故特征 | 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 | 在運輸、儲存、使用過程中,若由于操作失誤,或由于儲罐的質量問題,均有可能導致液萘泄漏 | |
可能發生的季節、時段 | 在儲存過程易發生泄漏事故,無明顯季節性規律。 | ||
事故危害程度 | 液萘有刺激作用,高濃度致溶血性貧血及肝、腎損害。急性中毒:吸入高濃度萘蒸氣或粉塵時,出現眼及呼吸道刺激、角膜混濁、頭痛、惡心、嘔吐、食欲減退、腰痛、尿頻,尿中出現蛋白及紅、白細胞。亦可發生視神經炎和視網膜炎。重者可發生中毒性腦病和肝損害 | ||
事故征兆 | 生產中巡回液萘儲罐貯存情況。 | ||
應急組織與 職責 | 組織與人員 | 液萘儲罐負責人、當班人員 | |
應急職責 | 1、發現事故和隱患及時處理和報告; 2、事故初期時,實施現場應急處置; 3、聽從上一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的指揮進行應急救援; 4、預計事故擴大時報告并請求啟動上一級應急救援預案 | ||
緊急處置 | 步驟 | 緊急處置 | 負責人 |
發現異常 | 發現液萘泄漏 | 第一發現人 | |
報警:液萘儲罐負責人 火警:119 急救:120 匪警:110 | 向液萘儲罐負責人報告:*日*時*分,**裝置發生泄漏,泄漏量,已采取的措施, **人在**區域出現異常,請求支援 | 第一發現人 | |
向公司應急指揮中心報告(報告內容同上) | 第一發現人 | ||
向 110、119 和 120 報警(如需要,報告內 容同上) | 第一發現人或液萘儲罐負責人 | ||
指揮人員迅速撤離事故現場,設置警戒區域 | 液萘儲罐負責人 | ||
現場處置 | 立即上報液萘儲罐負責人,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切斷泄漏源,立即進行現場通風 | 第一發現人 | |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并進行現場隔離,嚴格限制出入;盡可能切斷泄漏源。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 | 液萘儲罐負責人 | ||
人員救護 | 將受傷人員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 指定人員 | |
處置措施 | 隔離泄漏污染區,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防塵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揚塵,使用無火花工具收集于干燥、潔凈、有蓋的容器中。運至空曠處引爆?;蛟诒WC安全情況下,就地焚燒。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蓋。使用無火花工具收集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 指定人員 | |
救援接應 | 指派人員打開應急救援通道,引導救援力量到達 | 液萘儲罐負責人 | |
應急擴大(應急裝置失敗或人員傷亡擴大) | 通知車間擴大撤離人員區域,增加消防等隔離措施 | 液萘儲罐負責人 | |
請求啟動上一級應急救援預案 | 液萘儲罐負責人 | ||
處置流程 | 不同情況下,報警和應急裝置、人員救護等可同時進行或適當調整,以避免事故進一步擴大和產生次生災害為準則 | ||
事故報告 | (1)單位名稱;(2)事故發生時間、地點及事故現場情況;(3)事故簡要經過;(4)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5)已經采取的措施 | ||
現場恢復 | 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達到生產設施要求后方可運行 | ||
防護器具 | 一般不需特殊防護,高濃度接觸時可戴安全防護眼鏡 | ||
救援器材 | 干粉滅火器、消防栓、堵漏材料、應急泵 | ||
救援對策 | 1、應急救援時,應貫徹“以人為本,環境優先”的原則,先搶救受傷人員。 2、應急救援時應注意,防止事故擴大 3、應急救援人員必須采取可靠的安全防護措施后方可進入現場,參加應急救援行動 | ||
人員能力 | 1、個人無把握處理時,立即呼叫周圍人員共同處理 2、進入事故現場救援必須保證 2 人以上,嚴禁單獨行動 3、進入現場人員身體素質要過硬,沒有生病或身體不適 | ||
救援結束 | 1、險情排除后,組織相關人員對現場進行認真的檢查,防止遺漏,再次造成事故。 2、保護好現場,以便查清事故原因,吸取教訓,制定防范措施。 3、征得有關部門同意后,對現場進行徹底清洗處理,人員、設備、現場衛生,全面到位。 | ||
特別警示 | 1、保持救援電話暢通 2、對應急救援器材進行經常性的檢查和保養 3、應急疏散時的人數查點 4、救援結束后的人員、物資查點。 |
甲醛泄露現場處置預案
| 區域(裝置)名稱 | 甲醛儲罐 | |
事故特征 | 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 | 在運輸、儲存、使用過程中,若由于操作失誤,或由于儲罐的質量問題,均有可能導致甲醛溶液泄漏 | |
可能發生的季節、時段 | 在儲存過程易發生泄漏事故,無明顯季節性規律。 | ||
事故危害程度 | 甲醛無色,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的氣體,對粘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膚有強烈刺激性。接觸其蒸氣,引起結膜炎、角膜炎、鼻炎、支氣管炎;重者發生喉痙攣、聲門水腫和肺炎等。對皮膚有原發性刺激和致敏作用;濃溶液可引起皮膚凝固性壞死??诜苽谇缓拖?,可致死 | ||
事故征兆 | 生產中巡回甲醛溶液儲罐貯存情況。 | ||
應急組織與 職責 | 組織與人員 | 甲醛儲罐負責人、當班人員 | |
應急職責 | 1、發現事故和隱患及時處理和報告; 2、事故初期時,實施現場應急處置; 3、聽從上一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的指揮進行應急救援; 4、預計事故擴大時報告并請求啟動上一級應急救援預案 | ||
緊急處置 | 步驟 | 緊急處置 | 負責人 |
發現異常 | 發現甲醛泄漏 | 第一發現人 | |
報警:甲醛儲罐負責人 火警:119 急救:120 匪警:110 | 向甲醛儲罐負責人報告:*日*時*分,**裝置發生泄漏,泄漏量,已采取的措施, **人在**區域出現異常,請求支援 | 第一發現人 | |
向公司應急指揮中心報告(報告內容同上) | 第一發現人 | ||
向 110、119 和 120 報警(如需要,報告內 容同上) | 第一發現人或甲醛儲罐負責人 | ||
指揮人員迅速撤離事故現場,設置警戒區域 | 甲醛儲罐負責人 | ||
現場處置 | 立即上報甲醛儲罐負責人,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切斷泄漏源,立即進行現場通風 | 第一發現人 | |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并進行現場隔離,嚴格限制出入;盡可能切斷泄漏源。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 | 甲醛儲罐負責人 | ||
人員救護 | 將受傷人員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 指定人員 | |
處置措施 | 疏散泄泄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污染區,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式呼吸器,穿化學防護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在確保安全情況下堵漏。噴水霧能減少蒸發但不要使水進入儲存容器內。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劑混合吸收,然后收集運至集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也可以用大量水沖洗,經稀釋的洗水放入廢水系統。 | 指定人員 | |
救援接應 | 指派人員打開應急救援通道,引導救援力量到達 | 甲醛儲罐負責人 | |
應急擴大(應急裝置失敗或人員傷亡擴大) | 通知車間擴大撤離人員區域,增加消防等隔離措施 | 甲醛儲罐負責人 | |
請求啟動上一級應急救援預案 | 甲醛儲罐負責人 | ||
處置流程 | 不同情況下,報警和應急裝置、人員救護等可同時進行或適當調整,以避免事故進一步擴大和產生次生災害為準則 | ||
事故報告 | (1)單位名稱;(2)事故發生時間、地點及事故現場情況;(3)事故簡要經過;(4)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5)已經采取的措施 | ||
現場恢復 | 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達到生產設施要求后方可運行 | ||
防護器具 | 一般不需特殊防護,高濃度接觸時可戴安全防護眼鏡 | ||
救援器材 | 干粉滅火器、消防栓、堵漏材料、應急泵 | ||
救援對策 | 1、應急救援時,應貫徹“以人為本,環境優先”的原則,先搶救受傷人員。 2、應急救援時應注意,防止事故擴大 3、應急救援人員必須采取可靠的安全防護措施后方可進入現場,參加應急救援行動 | ||
人員能力 | 1、個人無把握處理時,立即呼叫周圍人員共同處理 2、進入事故現場救援必須保證 2 人以上,嚴禁單獨行動 3、進入現場人員身體素質要過硬,沒有生病或身體不適 | ||
救援結束 | 1、險情排除后,組織相關人員對現場進行認真的檢查,防止遺漏,再次造成事故。 2、保護好現場,以便查清事故原因,吸取教訓,制定防范措施。 3、征得有關部門同意后,對現場進行徹底清洗處理,人員、設備、現場衛生,全面到位。 | ||
特別警示 | 1、保持救援電話暢通 2、對應急救援器材進行經常性的檢查和保養 3、應急疏散時的人數查點 4、救援結束后的人員、物資查點。 |
硫酸泄露現場處置預案
| 區域(裝置)名稱 | 硫酸儲罐 | |
事故特征 | 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 | 在運輸、儲存、使用過程中,若由于操作失誤,或由于儲罐的質量問題,均有可能導致硫酸溶液泄漏 | |
可能發生的季節、時段 | 在儲存過程易發生泄漏事故,無明顯季節性規律。 | ||
事故危害程度 | 硫酸具有強腐蝕性,對皮膚、粘膜等組織有強烈刺激和腐蝕作用。對眼睛可引起結膜炎、水腫、角膜混濁,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癥狀,重者發生呼吸困難和肺水腫;高濃度引起喉痙攣或聲門水腫而死亡 | ||
事故征兆 | 生產中巡回硫酸儲罐貯存情況。 | ||
應急組織與 職責 | 組織與人員 | 硫酸儲罐負責人、當班人員 | |
應急職責 | 1、發現事故和隱患及時處理和報告; 2、事故初期時,實施現場應急處置; 3、聽從上一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的指揮進行應急救援; 4、預計事故擴大時報告并請求啟動上一級應急救援預案 | ||
緊急處置 | 步驟 | 緊急處置 | 負責人 |
發現異常 | 發現硫酸泄漏 | 第一發現人 | |
報警:硫酸儲罐負責人 火警:119 急救:120 匪警:110 | 向硫酸儲罐負責人報告:*日*時*分,**裝置發生泄漏,泄漏量,已采取的措施, **人在**區域出現異常,請求支援 | 第一發現人 | |
向公司應急指揮中心報告(報告內容同上) | 第一發現人 | ||
向 110、119 和 120 報警(如需要,報告內 容同上) | 第一發現人或硫酸儲罐負責人 | ||
指揮人員迅速撤離事故現場,設置警戒區域 | 硫酸儲罐負責人 | ||
現場處置 | 立即上報硫酸儲罐負責人,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切斷泄漏源,立即進行現場通風 | 第一發現人 | |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并進行現場隔離,嚴格限制出入;盡可能切斷泄漏源。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 | 硫酸儲罐負責人 | ||
人員救護 | 將受傷人員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 指定人員 | |
處置措施 | 疏散泄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泄儲運條件污染區,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好面罩,穿化學防護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勿使與泄漏處理泄漏物與可燃物質(木材、紙、油等)接觸,在確保安全情況下堵漏。噴水霧減慢揮發(或擴散),但不要對泄漏物或泄漏點直接噴水。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蘇打灰混合, 然后收集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也可以用大量水沖洗,經稀釋的洗水放入廢水系統。如大量泄漏,利用圍堤收容,然后收集、轉移、回收或無害處理后廢棄。 | 指定人員 | |
救援接應 | 指派人員打開應急救援通道,引導救援力量到達 | 硫酸儲罐負責人 | |
應急擴大(應急裝置失敗或人員傷亡擴大) | 通知車間擴大撤離人員區域,增加消防等隔離措施 | 硫酸儲罐負責人 | |
請求啟動上一級應急救援預案 | 硫酸儲罐負責人 | ||
處置流程 | 不同情況下,報警和應急裝置、人員救護等可同時進行或適當調整,以避免事故進一步擴大和產生次生災害為準則 | ||
事故報告 | (1)單位名稱;(2)事故發生時間、地點及事故現場情況;(3)事故簡要經過;(4)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5)已經采取的措施 | ||
現場恢復 | 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達到生產設施要求后方可運行 | ||
防護器具 | 一般不需特殊防護,高濃度接觸時可戴安全防護眼鏡 | ||
救援器材 | 干粉滅火器、消防栓、堵漏材料、應急泵 | ||
救援對策 | 1、應急救援時,應貫徹“以人為本,環境優先”的原則,先搶救受傷人員。 2、應急救援時應注意,防止事故擴大 3、應急救援人員必須采取可靠的安全防護措施后方可進入現場,參加應急救援行動 | ||
人員能力 | 1、個人無把握處理時,立即呼叫周圍人員共同處理 2、進入事故現場救援必須保證 2 人以上,嚴禁單獨行動 3、進入現場人員身體素質要過硬,沒有生病或身體不適 | ||
救援結束 | 1、險情排除后,組織相關人員對現場進行認真的檢查,防止遺漏,再次造成事故。 2、保護好現場,以便查清事故原因,吸取教訓,制定防范措施。 3、征得有關部門同意后,對現場進行徹底清洗處理,人員、設備、現場衛生,全面到位。 | ||
特別警示 | 1、保持救援電話暢通 2、對應急救援器材進行經常性的檢查和保養 3、應急疏散時的人數查點 4、救援結束后的人員、物資查點。 |
液堿泄露現場處置預案
| 區域(裝置)名稱 | 液堿儲罐 | |
事故特征 | 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 | 在運輸、儲存、使用過程中,若由于操作失誤,或由于儲罐的質量問題,均有可能導致液堿溶液泄漏 | |
可能發生的季節、時段 | 在儲存過程易發生泄漏事故,無明顯季節性規律。 | ||
事故危害程度 | 有強烈刺激和腐蝕性,粉塵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蝕鼻中隔;皮膚和眼直接接觸可引起灼傷,誤服可造成消化道灼傷,粘膜糜爛、出血和休克 | ||
事故征兆 | 生產中巡回液堿儲罐貯存情況。 | ||
應急組織與 職責 | 組織與人員 | 液堿儲罐負責人、當班人員 | |
應急職責 | 1、發現事故和隱患及時處理和報告; 2、事故初期時,實施現場應急處置; 3、聽從上一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的指揮進行應急救援; 4、預計事故擴大時報告并請求啟動上一級應急救援預案 | ||
緊急處置 | 步驟 | 緊急處置 | 負責人 |
發現異常 | 發現液堿泄漏 | 第一發現人 | |
報警:液堿儲罐負責人 火警:119 急救:120 匪警:110 | 向液堿儲罐負責人報告:*日*時*分,**裝置發生泄漏,泄漏量,已采取的措施, **人在**區域出現異常,請求支援 | 第一發現人 | |
向公司應急指揮中心報告(報告內容同上) | 第一發現人 | ||
向 110、119 和 120 報警(如需要,報告內 容同上) | 第一發現人或液堿儲罐負責人 | ||
指揮人員迅速撤離事故現場,設置警戒區域 | 液堿儲罐負責人 | ||
現場處置 | 立即上報液堿儲罐負責人,在保證安全的條件下切斷泄漏源,立即進行現場通風 | 第一發現人 | |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并進行現場隔離,嚴格限制出入;盡可能切斷泄漏源。構筑圍堤或挖坑收容產生的大量廢水。 | 液堿儲罐負責人 | ||
人員救護 | 將受傷人員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 指定人員 | |
處置措施 | 隔離泄漏污染區,周圍設警告標志,建議應急處泄理人員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學防護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以少量加入大量水中,調節至中性,再放入廢水系統。也可以用大量水沖洗,經稀釋的洗水放入廢水系統。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無害處理后廢棄。 | 指定人員 | |
救援接應 | 指派人員打開應急救援通道,引導救援力量到達 | 液堿儲罐負責人 | |
應急擴大(應急裝置失敗或人員傷亡擴大) | 通知車間擴大撤離人員區域,增加消防等隔離措施 | 液堿儲罐負責人 | |
請求啟動上一級應急救援預案 | 液堿儲罐負責人 | ||
處置流程 | 不同情況下,報警和應急裝置、人員救護等可同時進行或適當調整,以避免事故進一步擴大和產生次生災害為準則 | ||
事故報告 | (1)單位名稱;(2)事故發生時間、地點及事故現場情況;(3)事故簡要經過;(4)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5)已經采取的措施 | ||
現場恢復 | 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達到生產設施要求后方可運行 | ||
防護器具 | 一般不需特殊防護,高濃度接觸時可戴安全防護眼鏡 | ||
救援器材 | 干粉滅火器、消防栓、堵漏材料、應急泵 | ||
救援對策 | 1、應急救援時,應貫徹“以人為本,環境優先”的原則,先搶救受傷人員。 2、應急救援時應注意,防止事故擴大 3、應急救援人員必須采取可靠的安全防護措施后方可進入現場,參加應急救援行動 | ||
人員能力 | 1、個人無把握處理時,立即呼叫周圍人員共同處理 2、進入事故現場救援必須保證 2 人以上,嚴禁單獨行動 3、進入現場人員身體素質要過硬,沒有生病或身體不適 | ||
救援結束 | 1、險情排除后,組織相關人員對現場進行認真的檢查,防止遺漏,再次造成事故。 2、保護好現場,以便查清事故原因,吸取教訓,制定防范措施。 3、征得有關部門同意后,對現場進行徹底清洗處理,人員、設備、現場衛生,全面到位。 | ||
特別警示 | 1、保持救援電話暢通 2、對應急救援器材進行經常性的檢查和保養 3、應急疏散時的人數查點 4、救援結束后的人員、物資查點。 |